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车谷砣,把天摸。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里边的车谷砣,是河北省石家庄灵寿县南营乡的小村庄。地处太行山深处,4个自然庄69户人家,2012年时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是有名的深度贫困村。“车难走,路难行”,路是制约这个山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带领村民们不等不靠不要,劈山修路,垒塘筑坝,发展旅游,硬是将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被乡亲们称为“太行新愚公”。
进入农历腊月,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的村民都开始忙着过新年了,但在距离村口几百米之外的工地上,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还在和大伙一起,忙着打通村子的最后几百米路。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现在上面还有500米的迎宾大道。
记者:还剩500米了?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对,还有500米,正在最后冲刺。
陈春芳是土生土长的车谷砣村人,前些年他在县城做起了煤炭生意,曾经是个年收入四十多万的小老板,也是村民们眼里的“能人”。2012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时,他瞒着家里人,硬是被村民们请回了村,并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好不容易从大山里走出去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我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知道乡亲们多么苦,多么不容易。
陈春芳说,有一次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县医院看病,缴费的时候老太太掏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我给她数了数,不到128块钱,在医院做个CT就是180块钱。
老太太看病的事给了陈春芳很大触动,这也是他坚持回乡的初衷。车谷砣村山高林密,抗日战争时期就曾是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白求恩医疗队、抗大二分校都曾驻扎在这里。然而,这里沟壑纵横的山路就像一堵墙,将投资商和游客拒之山外。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副书记 李建设:成天说要想富得先修路,咱们首先要想打破咱们村的这个局面就得先修路。
要在太行山上修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修路,村里连开张吆喝的钱都没有。怎么办?陈春芳决定,不等不靠自己干,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修。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民 高玉成:资金从哪儿来,他说资金你们不用管,他把他的房子抵押了,抵押房子50多万,他媳妇儿不知道。
在他的带动下,村干部们也都把自己的工资无偿拿出来用在了修路上,大家一点点凑,路也就能一点点向前修。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主任 聂金平:(陈)书记把大绳一头拴在树上面,另一头绳子拴在腰里,趴在大绳上,一点点儿往下挪,挪到有危险的地方,石头松动的地方就用铁铲子铲下来。
村里修路的事也引起了县里的关注,县扶贫办、农工委相继给村里送来了289万元的补助资金,县交通局还把进村路定为县道,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村民们的干劲更足了。修路的同时,陈春芳还打起了水的主意——在深山峡谷中修水库。由于施工难度大,没有工程队愿意接,陈春芳就和十几个村民组成了大坝施工队。
央视记者:在海拔1800多米的灵寿县车谷砣村的险峻山坳里,有这样一座高20米的塘坝。您可能很难想象,这是村支书陈春芳带领十几个村民肩扛手搭,花了一年八个月人工修筑成的。
1500多米的山路,徒手攀登都有些吃力。陈春芳他们硬是把这些机械和上百吨水泥沙石靠人工抬上了山,修成了塘坝。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七八个人硬抬,一步一步地往上挪,抬上去的,一人背一袋水泥,从家里沿着小路背上去的。
记者:每天背多少趟?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每天两趟。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留守人员都是孤寡老人,最大的76岁。
2016年,一座库容15000立方米的“塘坝”建成了,不但解决了防洪问题,也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了平台。修路缺钱、建水坝缺钱,乡亲们说,其实村里一直都是“守着金山在饿肚子”。
车谷砣村所在的南营乡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附近一些村前些年靠卖山采矿增加收入。但陈春芳说,他体会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刨山、挖矿虽然来钱快,但绝对不能把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给毁了。他和村干部们抵制住了矿山开采的巨大利益诱惑,收回了集体产权,还动员村民在被开矿破坏的山体上栽树,对山体植被进行抢救性恢复。为此,陈春芳得罪了不少人。
陈春芳母亲 李秀珍:人家在院里骂一通,吓得咱快吓死了,我说(孩子),不要当(这个干部)了,你当了娘活不了。
灵寿县南营乡车谷砣村村党支部书记 陈春芳:当时我就对我娘说,娘你不要害怕,咱干的是正义的事儿,上边儿有政府给咱撑腰。他越是恐吓我,我更加坚定了取缔他们的决心。
如今,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各地的游客和旅游投资也开始慕名而来;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比2012年翻了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