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第47期·——
央视网消息 近日,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名单出炉,不同于传统的农民,首批获得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的他们究竟有何特长?有哪些技能?他们的职业范儿又在哪里?
我们采访了四位获得此称号的农民朋友,听听他们怎么说。
【一】
张巧花挖土豆
人物:张巧花,43岁,小学。
身份:甘肃定西瑞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做了什么:2010年前,张巧华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不甘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多处借款从事土豆经销,后来又联合当地5户农户,入股兴办集农资商品供应,农副产品种植、购销为一体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建成2000平方米的储藏库一栋,300平方米的营业用房一处,带动社员320户,种植马铃薯3640亩,年均吸纳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次在合作社务工。
问:一年收入有多少?
答:年收入100多万元,包括土豆和杂粮种植销售、农技队服务、电商收入等。
问: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
答:农民嘛,好像除了睡觉,整天在忙。
问:一年给自己放假几天?
答:很少给自己放假,到各地参观学习就是旅游了。春夏秋三季在田间地头忙碌,冬季到各地学习技术、参加培训等忙着“充电”。
问:这次获奖,有什么感悟?
答:让自己看到了差距,要种好地,技能很重要,要随时学习新知识,更知道了一名职业农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现在觉得做农民很有意思,走在田间地头,种子种进去,一周不见就变样,很有成就感,烦恼都没有了。
问:跟过去种地比,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搞农业,新技术太重要了。要成为一个职业农民,既要去理解惠民政策、懂经营和技术,更要懂管理。
问:这次研修班的内容是什么?
上课的内容恰巧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政策解读、农村创新创业专家辅导、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职业农民典型经验分享等,收获很多,想赶紧回来,跟同行分享,让大家共同学习。
【二】
叶长炼(左)在田间地头
人物:叶长炼,56岁,高中。
身份:甘肃民勤县大坝乡长炼沙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做了什么:2008年,叶长炼搭建了10座日光温室,准备将生长在戈壁沙漠中的沙葱进行种植。
2010年,叶长炼的首茬沙葱上市,当年收入15万元。他的沙葱不仅在周边的金昌、右旗、武威、兰州等城市畅销,还远销海口、成都、北京、广州,叶长炼成了远近闻名的“沙葱王”。
在叶长炼的服务、带动和影响下,目前,民勤县日光温室沙葱种植面积达到1560亩,10个乡镇、1000多户农民借此走上增收致富路。
问:一年收入有多少?
答:整个合作社有日光温室400座,一座收入3万元左右,露天种植沙葱400亩,一亩地收入1.2万元左右,自己一年算下来收入60多万元。
问: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
答:每天十几个小时,除了睡觉,感觉一直在忙。
问:一年给自己放假几天?
答:全年无休,夏季露天种植沙葱,冬春季节在日光温室中种植沙葱,出去参观交流学习、培训就算是给自己放假了。
问:这次获奖,有什么感悟?
答:获得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称号,高兴之余,更觉得机会难得,能跟全国优秀的职业农民交流学习。
很多人都在问,将来谁来种地?我们成立合作社,流传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应该也是一种破解方式吧。
问:跟过去种地比,你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成为职业农民,不仅要研究种植技术,学习经营能力,还要懂市场和营销,一切全靠自己摸索,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做农业,要懂市场,主动和市场对接,要专心做好一件事,并且得有品牌意识。
【三】
陈伟波(右一)接受央视采访。
人物:陈伟波,33岁,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
身份:广东省兴宁市金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做了什么:8年来专注养殖肉鸽,带动2000多户农户从事肉鸽养殖业。
问:有什么专业技能?
答:精通肉鸽养殖技术、肉鸽熟食产品深加工,熟悉市场销售、企业管理。
虽然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也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叔叔养鸽子赔钱,希望我回兴宁市龙田镇的老家帮忙。回到老家后,在鸽棚里做了整整三年,掌握了养殖技术。2011年又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2015年获得了毕业证。
此外,为了把鸽子卖出去、卖得好,我又努力学习销售、管理的相关知识。
问:一年收入有多少?
答:一年出栏200余万只肉鸽,收入4000万元左右。
问: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一年给自己放假几天?
答: 没有什么休息,“五加二、白加黑”,感觉对不起家人。
问:和叔叔养鸽子的方式相比,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打通销售市场,自产自销,不再受制于鸽贩子。此外科学养殖肉鸽,提高鸽子产品的附加值,销售鸽子蛋、鸽子熟食等休闲食品。一步一步增加鸽子产业的产值。
问:怎么看自己被评为新型职业农民?
答:我相信职业农民以后会是令人尊重和羡慕的职业。
【四】
叶小云和果树。
人物:叶小云,47岁,中专。
身份:宁夏青铜峡市叶盛镇龙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小云林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做了什么:2008年成立小云林果专业合作社,聘请科技、农牧、林业等部门和单位的技术人员作指导,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引导种植户嫁接改造老旧果木品种,引进套袋贴字等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开辟网络销售渠道,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2013年,创办了小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先后向周边市县区输出劳动力达24600余人次,劳务收入达到219万元,带动500户村民增收。
问:一年收入有多少?
答:30万元左右。
问: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一年给自己放假几天?
答:没有固定时间,啥时候有事啥时候要去忙。
问:这次获奖,有什么收获?
答:不管做什么,产业要守住并形成产业链。比如我们种菜,要从种植做到销售,从田间地头做到餐桌,才能把企业做大,还要做细、做精。
问:跟过去种地比,你觉得新型职业农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新型职业农民,要利用科学技术种菜、种果树。比如利用科学推算,精准施肥,以前都是估摸着施肥。还有在管理上,以前一个人单打独斗,现在是一起干,成立股份合作社,缺钱大家一起想办法、缺力大家一起干。尤其是土地集中到一起提高种植规模、产量也提高了,有量也好销售,也有了经济效益。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这几位新型职业农民,有技术、爱农业、会管理也会经营、销售,还能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们用行动解答了将来谁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在成为职业农民的路上,他们学习钻研各种技能,努力成为“多面手”,值得借鉴和参考。(记者 王小英 高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