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国防行】一身正气守国门 看哨楼变迁背后的变与不变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8年09月28日 11: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312国道从上海出发到新疆伊犁自治州霍尔果斯市,穿越4818公里后,终于到了它的终点站。

312国道的终点站(王小英/摄)

到此,只要跨过那座位于霍尔果斯河上的桥,就真正跨出了国门,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

这里是中国的西部国门,也是新疆军区霍尔果斯边防连守护的地方。

这个边陲哨位连着祖国大地,边防官兵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这里。

哨位连着祖国、军威代表国威。

对边防官兵来说,哨楼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在霍尔果斯边防连,保留着一座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的哨楼,连队向我们讲述了历代哨楼的变迁。

从建站初期的垒土登高执勤,到如今的第五代哨楼,哨楼几多变迁,见证了霍尔果斯市这个边陲小镇的发展和边防官兵执勤条件的逐步改善,但哨楼怎么变,边防官兵卫国的赤胆忠心从未改变。

正是因为这种不变,才有了边陲小镇乃至祖国的繁荣发展。

霍尔果斯,蒙古语是“牧草丰美的地方”,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霍尔果斯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1952年,为进一步加强口岸通商管理,结束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历史,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霍尔果斯边防检查站”,并担负边防会谈会晤任务。

古老的驿站上正式建起了哨卡。那时这里一片荒凉,四周稀稀拉拉坐落着几座房屋,由于长年累月的河床冲刷,这里满眼是望不尽的戈壁滩,条件异常艰苦。

哨楼的变迁史 

“建站初期,由于边防设施缺乏,官兵只能垒土登高进行观察执勤。”6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哨楼,这是由官兵自力更生夯土建成的柳条土坯哨楼。

60年代末,由上级保障经费集中建设的第二代木质结构哨楼出现,不过因为资金有限,建设数量较少。

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的官兵苦中作乐,忠诚戍边,把一腔忠诚体现在了对边防的热爱上。

70年代初,第三代砖混结构哨楼开始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昔日荒凉的小镇成为连接中国西部和亚洲、欧洲邻国的重要陆路口岸,霍尔果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哨楼也有了新面貌,90年代初,第四代钢架式结构哨楼开始出现。

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面对开放环境的种种考验,牢记边防军人的神圣职责,军纪如铁守边关,被当地政府和各族群众誉为纪律严明的国门哨兵。

2004年,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政委喻林祥签发命令,授予霍尔果斯边防连“国门卫士标兵连”荣誉称号。

如今,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霍尔果斯作为连霍高速公路的终点,兰新铁路的终点,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境人数和货物量逐年增加。在霍尔果斯市区,层层高楼拔地而起,慕名而来的商人、游客接踵而至,免税商品的样式越来越新奇。

哨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一些地方,由第三代哨楼改建而成的第五代砖混式保温哨楼开始出现。

外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边防连考虑的则是如何更好地守卫国门。

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给界碑描红 (王小英/摄)

针对防区“开放程度高、对外通道多、管控难度大”的特点,为提高官兵守防能力,边防连坚持在执勤中抓训练,以扎实的军事训练促进边防执勤的有效落实。

哨楼变迁的变化,是城市、国家的快速发展,而不变的,则是边防官兵戍守边疆的日日夜夜。

在霍尔果斯河边,这哨楼坚守孤寂,冷漠而深情地注视着霓虹灯影,记录了边防官兵戍守边疆的日日夜夜。

它的历史模样已无从考证。然而,灵魂却亘古不变,它始终坚守着维护城市安宁的历史责任。   

这城市、国家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守护。

边防官兵,在哨位上热爱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不断传承和弘扬“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高于生命”的国门卫士精神。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