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白哈巴村的冬季有多漫长和寒冷,秋季就美得有多热烈。漫山遍野跳跃的艳丽里,除了大自然的杰作,还会看到一种特殊的色彩――迷彩绿,它是守护着祖国边境线的新疆军区白哈巴边防连的战士们青春的色彩。
9月19日至20日,“走进热血边关”网络媒体国防行西线采访团来到新疆军区白哈巴边防连,走近那些在白哈巴“书写”别样青春的人。
“多面手”周文:被需要的感觉很开心
周文正在帮村民理发。(王小英/摄)
“现在战友们休假、结婚、学习,我才会帮他们理发,平时随便搞搞就行了。”来自安徽池州的90后小伙周文说话语速快且自带风趣。
不过在此之前,他的技术可不那么受欢迎。
2008年入伍,09年从新兵连来到边防连,发现战友们都相互帮忙理发,但技术不太行,他动了想学理发的念头。
那年休假回到老家,他一有时间就去镇上的理发店,看别人怎么理发。
熟悉了之后,理发店的老师傅会教他几招,他又买了相关的书籍自学,加上几次练手,这理发的技巧算是练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理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为二十多人理发,两把推子都没电了。
2011年,当地村民看到一名巡逻战士的发型比较喜欢,上前打听,得知连队有这么一位理发师,就找上门了。
周文理发师的名气,在白哈巴村里就这么传开了。
除了理发,周文还干过放羊、理发、喂猪、养马等,连队中除了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多数他都干过,他在连队也有了一个“多面手”的称号。
好学好奇的他,看到感兴趣的,都想要学一下。
看到战士王鑫骑马套马很威风,一有时间他就帮忙,后来两人成了连队长途巡逻的黄金搭档,长途巡逻的时候,马匹的保障就得靠他俩。
在这里,很多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些人休假的时候,“多面手”周文就可以补勤,让战友安心休假,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感到很开心。
“每次我要休假的时候,会提前跟大家说,走之前帮大家帮忙理理头发了”,周文说帮战友理一个满意的发型,他还是很有成就感。
虽然爱学习,但长途巡逻、训练等,他一样也没落下,先后5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7次受到嘉奖。
来到边防连10多年,那种随时被需要的感觉,就这样填充了战士周文的青春。
边防通祖侬·阿本:这将是一生牵挂的地方
祖侬·阿本。(王小英/摄)
2012年3月,从新兵连来到边防连,来自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祖侬·阿本的一番介绍,就让连队觉得拣到宝了。
这个维吾尔族族小伙不仅会说维语,哈萨克族,还会说汉语,这对连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才。
白哈巴边防连毗邻白哈巴村,白哈巴村主要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组成,要和村民打交道,语言很重要,在此之前,连队的翻译全靠当时的指导员。
更为重要的是祖侬对很多民族都比较了解,这一切源于祖侬的奶奶。
祖侬有很多叔叔和姑姑,都是奶奶阿尼帕·阿力马洪收养的孤儿,他们中有回族、汉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但在祖侬印象中,奶奶还会偏袒那些收养的叔叔和姑姑,祖侬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中。
“我以前没有民族的概念,感觉都是一家人”,在祖侬·阿本看来,也许是受奶奶的影响,到连队后,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产生的不适感很快就没了。
来到白哈巴边防连,祖侬很自然地就担任了连队的翻译,边防连和村里的沟通,很多时候就靠他,每周六连队会组织双语学习,祖侬就给战士们教哈萨克语,给护边员教汉语。
祖侬(右)和战友正在帮助村民。(受访者供图)
祖侬也成了和村子里打交道最多的人,如今村里超过七成的人都认识他,祖侬也被评选为“边防通”,先后三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
来到边防连快7年了,祖侬对连队和村子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时休假的时候,也会打电话问问连队的情况”,祖侬说,长途巡逻的确非常辛苦,有时骑马行走在20多公分宽的马道上,下面就是悬崖,也会担心马会不会失蹄,但这些惊险总在到达国边界时会被忘记,那一刻真正感受到我为祖国守边疆的自豪感。
但他希望,假如有朝一日离开连队了,他能再来这里,告诉家人这是他曾经奋斗和战斗过的地方。
他还有个愿望,希望来连队的大学生多一点。近年来,白哈巴村因地处喀纳斯景区内,开始发展旅游,来参军的大学生们因为思路活跃观念超前,给村民出了不少好点子。
祖侬·阿本在图书室发现了一本写奶奶故事的书。(王小英/摄)
去年,整理边防连图书室时,祖侬发现了一本关于奶奶的书--《阿尼帕的故事》,虽然以前也看过这本书,但能在这里重看这本书,他理解了奶奶为何总在电话中跟他说,好好在部队干,别想着回来。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祖侬和奶奶一样,都搭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