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秋日的上海,天高云淡,阳光透过舒展的梧桐蹼叶,斑驳地洒在路上,美得淡然、迷人。开学不久,作为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卢丽安正为学科评估的事情忙碌着,无暇顾及窗外的美景。在上海生活二十多年,她或许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四季更替和忙碌的节奏。
“上海于我原是异乡,现在却已是第二故乡。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艺术、文化、建筑、制度……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卢丽安说,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么上海就是讲究实惠的西餐,同是家的味道。
临近中秋,谈及“乡愁”,似乎触碰了她内心的柔软。关于童年的记忆,她娓娓道来。
“我念念不忘‘童年’时期在家过中秋的美好时光——在三合院院落里点上蚊香,摆上大桌子,瓜果月饼柚子零食一应俱全。大人们难得清闲,摇着蒲扇话家常;我们小毛头们最盼望到天台上放炮仗。”卢丽安说,她能徒手点燃发出冲天炮、哨音炮,看着炮竹“咻”地消失在一片平房上空,直奔一轮明月,她觉得那是一种奇妙的欣喜与期盼。
“闽南式的春卷、麻油鸡饭、红蟳米糕、蔬菜醋烩大鲳鱼……这些都是妈妈的绝活,然而我却没有都学会。只要我们孩子回家,家里厨房一定是没有消停的时候。”然而,自15岁起,卢丽安就体会到了“乡愁”。在外读书,尤其是节假日无法舟车倒腾回家时,一个人留在空寂的宿舍或校园里,吃着半热无味的饭菜,很有感慨。
谁人身边没个离乡背井的人呢?对于卢丽安而言,“乡愁”是跟味蕾(食物)、诗歌(家书)联系在一起的:肚子里咕噜咕噜渴念着乡味,心底笔下就涂鸦出乡愁的情绪。她的乡愁,也离不开余光中、席慕容、郑愁予等这些诗人的作品。乡愁也是对一种无忧无虑的过往岁月的浪漫想象,这种心理投射其实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我虽然15岁就离家求学,心里反而更清晰地记得家乡的山水人情,更常会以家乡的历史及发展来扩大思考祖国大陆百余年来的路程。”卢丽安希望明年能回家跟爸妈一起赏月品茗话家常。她说,就算不是中秋节,也相信南台湾的月光、星辰、虫鸣,一定胜似回忆中的中秋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