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智能互联时代 网媒甬城问道】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直播+戏曲:青春遇见戏,国粹粉丝多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8年09月06日 22:3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张晓琳 袁育堃 刘春妍)9月6日,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宁波举行。在6日下午的《传媒+:跨界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分论坛上,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发表了题为《直播+戏曲:青春遇见戏,国粹粉丝多》的主题演讲。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

  以下为文字实录:

  感谢2018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来到这里和在座的各位媒体同行、专家和朋友们一起交流一下.我们在互联网+戏曲这样一个传统和新媒体之间跨界连接做的尝试,一年多来我们的心得和体会。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说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儿女。二十世纪是我们国家戏曲发展的巅峰。在二十世纪,戏曲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大家所熟知的梅兰芳等等这一批著名的戏曲大师辈出。戏曲在二十世纪里面也成为广大群众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传播到了神州大地、五湖四海。在过去的二十世纪里面也是戏曲和传媒发展相辅相成的时期,传媒在戏曲的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我们来到宁波,这里的地方剧最大的是越剧,著名的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全国闻名。越剧本来是一个地方剧种,它在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磁带这样一些媒体的作用下,传播到了神州大地,到处都能听到越剧,比如说越剧《红楼梦》在80年代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刚才说的是二十世纪戏曲发展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戏曲发展面临着威胁。一方面,中年以上的人多多少少会哼几句戏曲唱腔,比如说京剧等等,但是现在戏曲市场似乎变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我们看到年轻人跟戏曲越来越疏离了,在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很难看到戏曲的影子了。我们看一下首都北京的例子,这是北京的天桥,北京的天桥有这么一句俗语,叫“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以前在天桥上是老百姓的娱乐的地方,听戏曲、看杂耍,现在都很难看到了。所以北京专门把以前的演艺的艺人做了一个雕塑放着,但是已经离活生生的戏曲非常远了,再下去就变成文物了。经过改造,天桥变成这个样子,是很绿色,但是已经看不到活生生的戏曲的传承了。

  这个是我在云南边陲看到的孔雀舞的表演,这里也有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戏曲,这样的演出也只能在这样的村子里演,他们可能被深圳一些机构请过去演,但是只得到几百块钱的辛苦费。这还算是好的,如果不请出去,只在村子里演的话,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市区坐车过去也要十几公里的路程,我记得那一次也是只有我们两拨人能看到这样一个精湛的表演。这就是少数民族的戏曲发展的现状。

  可以说今天的戏曲的传承遇到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光明日报多年来就从事文化方面的报道,我们对这些情况有些了解。其实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好时期,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戏曲的传承,既不缺项目,也不缺专家,也不缺作品,缺的就是它通向广大受众的传播。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把手机作为自己获取信息,跟外界发生关联、发生沟通的工具,我们作为一个定位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个中央网站,光明网也想在戏曲的传承和年轻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年轻人和戏曲通过直播,让青春遇见戏。

  今天大家提到直播,可能感受到很多的是直播领域里的一些乱象,这些使得我们在过去就觉得有必要来做一些工作,让直播这个领域里边充沛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去年我们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办了一个“回家过年”的文化直播,我们联合了14家直播平台一起来直播以文化为主题,看看大家回家过年做一些什么。那次直播里,14家直播平台大概收获了1.2亿的访问量,可以说是文化直播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我们在直播领域里边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拍了一些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来展示直播这个领域。这是我们拍的几部跟直播相关的微电影,其中一部还获得了金鸡百花奖。这些是我们在直播这个领域里做了一些准备,有了准备,有了光明日报在文化方面的一些积淀,我们下了决心,要在戏曲的传承里边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直播+戏曲,这就是我们今年推动的一项很重要的事情,我们的主题就叫“青春遇见戏”,今年启动以来,我们直播的团队去到了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方,目前为止对10个剧种进行了不到100场的直播,目前的观看量达到了1000万次,这个数量比起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量来说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这样的量足以让我们的戏曲工作者欣喜若狂,因为在他们的感觉里,如果看一次演出,如果有几百位的观众,他们已经非常开心了,我们现在直播的效果能够达到20万次以上,多的甚至接近百万次的,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也没有想到戏曲能够如此受到欢迎。

  那为什么能够这样受到欢迎呢?,今年上海的沪剧团推出了一部大戏《敦煌儿女》,当我们直播的镜头进入到化妆间里头,让年轻的网友们看到戏曲的神奇的化妆术,大大拉近戏曲演员和年轻网友的距离,这也是一种粉丝经济的培养。我们看到今天在做网剧、做网络电影的时候,很多传媒的同行、电影界的同行是非常善于运用粉丝经济的。但是在戏曲领域,他们只知道有自己的爱好者,有自己的票友,他们不知道其实可以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来获得粉丝。而这些粉丝一旦获得以后,会长时间跟着他们,变成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我们的直播,不仅仅是走进都市里边的化妆间,我们的直播也到田间地头,在阳光底下这些戏曲演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效果可能没有那么炫,但是它非常符合今天网友在获取信息时候的第一手渠道,能够看到后台,能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这些也是过去传统戏曲所没有去做的事情。

  刚才讲的是沿海、内地和发达地方的戏曲的传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戏曲,他们怎么来传承呢?怎么直播呢?在西藏网信办的帮助下,今年我们第一次在西藏进行了4G的藏戏直播,有了这样一个开端,我相信西藏的传统文化地方戏会越来越多进入到广大网友的视野里去。

  直播+戏曲这个工作我们开了一个头,后来酷狗他们看到了这个情况,他们也做了起来,他们是立足于广东那一带做当地的戏曲直播,效果也非常好。

  戏曲的直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学者的关注。我们也把像田歌、张颐武这样的名人请到直播第一线,一些网络大V也加入进来,大大增强了吸粉的效果,这些文化名人、大V的加盟,给我们的直播+戏曲添了一把火。

  戏曲本身有一些方言的演唱,老外会不会感兴趣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把脸书跟这个直播联系了起来,我们这个是纯英语的直播,没有字幕,让老外自己看,老外对这个非常感兴趣,在脸书上每一次的访问人数少的有十几万,多的有30多万、40多万,这个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是我们做外宣的一个极大突破。因为要一下子吸引这么多的老外非常困难,在脸书和外国的国际社交平台上,可以说打开了一个我们来进行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我觉得这个经验也值得我们同行来关注。

  戏曲直播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好的效果?梅花奖的得主、河南豫剧团的党委书记和我们交流说,当他看年轻的这些演员开始直播的时候,他也不太理解,觉得他们在闹什么呢?但是经过自己亲身体会以后,他们也在找这个感觉。中国的专业戏曲演员,基本工夫是非常强的,他们的基本功和那些普通的网红在直播里边拍砖头等等这种比起来,那水平是高多了。他们在镜头面前,哪怕是立正,摆的身子、做个动作,年轻的网友们就能看出来,高下力判。这些高质量的演员进入到直播,给直播这个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流,也带来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也跟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普及有非常大的关系。生活在这些四五线城市和乡镇里的年轻人,有了这样一些智能手机,4G+WIFI普及的情况下,上网来看直播,可以说是一个免费的高质量的娱乐形式。

  有了这样的硬件条件的支撑,使得直播能够普及下来,再加上高质量的内容的供给,这些戏曲演员的专业精湛的演出可以说带给直播领域里边带来一个新的力量。以前的中老年观众,他们只是看戏曲,他们没有参与和互动到里边来。但是现在的年轻的网友他们必须要互动的,必须要发出声音来,直播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伴随式的媒体,他们是伴随式的收听,他们看的时候要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意见,他要听到回馈,而直播就满足了这个需求。

  我们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广大直播平台的支持,我们通过党建共建的形式来共建同心圆,把直播的力量用起来。我们在直播完了以后,后续延伸的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就是短视频,把它放在抖音上,现在抖音不仅仅有低俗的东西,也有京剧和戏曲演员高雅的演出在里面。我们希望在广大互联网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一起为网络空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的发言就到这,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