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长江流域被称作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一路上,我们的记者看到了鱼翔浅底、看到了麋鹿奔袭,还感受到了古人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今天的记者手记,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长江的动物们,还有宠爱他们的人。
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宋玉成的团队在寻找麋鹿的踪迹,在夏季主汛期来临之前了解麋鹿的分布和生活状况,对于保护他们很重要。一上午,他们共监测到43头麋鹿,其中有11头是今年出生的幼崽。监测完鹿群,宋玉成带我们去看了一只他视作“女儿“的麋鹿。
2012年3月,刚刚出生的点点因受伤没有跟上母亲而落单,在芦苇荡深处被人们发现,从小在救治中心长大。
在这里宋玉成给我们讲起了麋鹿的故事。麋鹿,原本就是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是我们特有的生物,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它却一度在中国濒临灭绝了。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科长 博士 宋玉成:它本身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是说它对这个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一些。
大型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让人们一度又忽略了对它的保护。湖水的污染、不断缩小的湿地面积,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迷魂阵似的渔网,缠住了鹿角,让它们不再能随群奔跑;甚至还有直接的人为猎杀……麋鹿救治中心建立,不少像点点一样的鹿被救了回来。
宋玉成:我们是希望我们园子里(救治的麋鹿)越少越好。对于麋鹿的一个栖息环境的一种破坏,这个情况还有,现在越来越少,因为现在讲究的是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它们跟我们是平等的,不能说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没有它们的空间。
听完了麋鹿回归的故事,我们又听到了一个拯救和新生的故事。
在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一尾尾体态优美的中华鲟在水中游动,与它们的悠闲相对比的是科研人员们对它们DNA基因的紧急抢救。
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研究室主任 杜合军:这里边是保存了一些中华鲟的遗传物质,我们可以做一些这个物种如何恢复,这可能是比较远的一个储备,为未来做准备的。
杜合军说,长江上长期过度捕捞、水质污染、航运干扰、江底挖沙,让中华鲟这样一种经历了1.4亿年繁衍的物种面临着濒危的命运。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事们都在为抢救中华鲟日日夜夜地探寻人工繁殖技术,这一个个冰柜中的基因,才让他们心里有了底。
杜合军:中华鲟它是长江环境中亿万年进化过来的一个成员,更希望大自然的水质更好更清新,减少一些污染,减少一些干扰,减少人为的捕捞啊。
一个物种的命运,总是能引起人们很多的牵挂,而这种牵挂却往往只是在它们濒临灭绝之时,我们总说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但是这里的“天”是自然界。我们看看长江,所幸这里还有麋鹿、中华鲟、江豚、万种的鸟类和神奇的植物,它们都还在,我们就还有时间。保护与我们共生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