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汶川地震十年】汶川水磨古镇:“山水”结缘 涅槃重生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8年05月07日 11:1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重建后的汶川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并颁发了四川灾区唯一的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证书。(何川 摄)

重建后的汶川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并颁发了四川灾区唯一的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证书。(何川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5月6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全国网络媒体行走进古镇,听当地人讲述这座古镇“前世今生”、“山水”结缘的故事。

水磨古镇依旧熙熙攘攘,客来客往。(何川 摄)

水磨古镇依旧熙熙攘攘,客来客往。(何川 摄)

水磨镇位于四川汶川南部山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距离震中映秀镇不到10公里。地震当年,水磨全镇近2万人受灾,92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倒塌或严重损坏。

汶川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地震前,水磨镇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达60多家,镇上烟囱林立,终日不断排放的烟尘使天空阴霾密布。灾后重建如何布局?水磨镇没有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在广东佛山的援建下,确立“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整体思路。最终,水磨镇搬迁了镇上所有的重工业,定位为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羌寨小镇。从此,“山水”开始结缘,水磨古镇走上重生之路。

老人村位于水磨镇东南部,是羌、汉、藏族聚居地,有村民近千人。在水磨镇的统一规划下,老人村的灾后重建,走起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路。现在走进老人村可以看到,充满古朴风韵的禅寿老街上有300多家商铺,极具川西民居风格和羌藏风貌,店铺里土特产、手工艺、小吃民宿应有尽有。

余姓老人今年75岁,土地流转开发旅游后,她每月有1200多元养老金,每月都有结余。(何川 摄)

余姓老人今年75岁,土地流转开发旅游后,她每月有1200多元养老金,每月都有结余。(何川 摄)

老街上有一处登高望远台,名叫万年台。万年台前是村民集会、休闲的广场。从广场沿老石阶而上,一面挡墙镶嵌着“大爱无疆”四个字,旁边立一石碑——《水磨灾后重建纪念碑》,碑文最后一句是“立碑于此,书写山(佛山)水(水磨)情缘”,这块碑还铭刻了佛山、水磨两地同胞携手重建家园的简要经过。

坐在万年台前,村中余姓老人回忆说:“地震过后,佛山人刚来的时候惊讶得很,因为我们这里的房子没有倒,都是木头的嘛。后来他们就按原来的老房子样式,换成新木头修起来,你看那些大柱子,听说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现在的古镇,修的比以前好看,更结实了。佛山人,真的很了不起。”

水磨古镇重建结束后,“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修葺一新,建筑风格融合了羌、藏、汉的特色,街道整齐划一,房屋古朴现代,真正做到了“脱胎换骨”。在2011年的“五一”假期,300多户人家的小镇涌入了七万人次客流。一位饭店老板形容说:“只见人头,菜端出去就被客人抢着要,盘子都收不回来。”就在当年,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并颁发了四川灾区唯一的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证书。

天色渐晚,余姓老人要往家里走了,她边走边说:“都十年了啊。好快啊。那么我外孙女就十五岁了,那年她五岁,自己从墙缝里头爬出来的,可惜她爸爸没了。”(何川 摄)

天色渐晚,余姓老人要往家里走了,她边走边说:“都十年了啊。好快啊。那么我外孙女就十五岁了,那年她五岁,自己从墙缝里头爬出来的,可惜她爸爸没了。”(何川 摄)

汶川县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震后10年,水磨镇旅游发展逐渐从“震后全球人居最佳范例”转变为今天以休闲康养为主题,休闲农业配套发展的西部桃源小镇,实现了灾后重建成果到旅游发展转型。在主题旅游文化发展带动下,老百姓的收入大幅增加。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