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3月27日,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传染病专项实施10年来,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三病诊防治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为降低三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
刘登峰表示,重大专项已进入“十三五”时期的最后攻坚阶段,也是专项实施的决胜阶段。将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优化调整技术路线,加大对专项成果的梳理凝练和推广应用;加强职能转变与部门协调,优化专项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到2020年依靠科技进步力争使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总体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我国加强传染病专项技术体系建设,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在病原监测预警、检测、确证和患者应急救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有效应对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实现从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重大转变,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国际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突破一批三病诊防治关键技术
“三病”是指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一批三病诊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为降低三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在艾滋病方面,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7天以内,大大降低输血传播风险;推广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技术方案,使我国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艾滋病传播减少了62%;基于国产药物优化一线治疗方案使治疗费用降低了79%。在乙肝方面,优化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大大降低接种无应答率及低应答率,提高母婴阻断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优化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方案,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在结核病方面,产出一系列诊断试剂,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以内,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重大传染病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并完善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在三病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的结合,传染病防控科技综合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建立完善了病原体检测、监测预警、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产品研发和评价等技术平台;在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病原体结构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聚集、培养了一大批领军骨干人才和青年英才,专业人才队伍得到快速发展。专项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共21项,其中包括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侯云德院士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技术副总师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
据了解,“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集成优势资源,加强协同攻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医改、应对突发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