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观天利器”再添利刃。
3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获悉,随着19波束接收机投入使用,FAST的巡天能力将大大增强,随之产生的超级数据,将给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带来严峻考验,不过,这完全不用担心,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将投入上千万元购置硬件,并对数据中心进行扩容。
FAST巡天一圈,耗时20天左右。平时,一根光纤专线将FAST捕获的海量数据,从平塘大窝凼直接传输到了100多公里外的贵州师范大学内。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建立的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负责将实时传送到这里的海量数据进行存贮、计算和筛查。
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刘志杰说,经过一年多的紧张调试,FAST已实现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调试进展超过国际同类大型望远镜,成为世界级的“观天利器”。目前,数据中心存贮了2个PB的巡天数据,其容量相当于8000个256G的苹果手机。通过模式识别等数据处理手段,截至目前,数据中心已经帮助FAST发现了11颗脉冲星和54颗候选体。可以说,数据中心在脉冲星搜索计算和人工智能识别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准。
事实上,FAST捕捉到的海量宇宙原始数据,并不能立即告诉我们哪些是人类未知的天文现象。它首先需要数据中心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科研工作者“读得懂”的数据。如果将海量的巡天数据比作是从矿井里挖出来的一堆堆矿砂,那么,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从一堆堆的矿砂里找出金子来。当然,这些数据在处理以后,即使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可能有新的发现。所以这些数据是宝贵的,需要长时间保存。
刘志杰说,FAST将在近期将单波束接收机换装为更先进的19波束接收机,以大幅提高观测效率。届时,FAST周围也将建设若干30米至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阵”以提高分辨率,从而获得射电源更精确的定位图像。19波束接收机每天将产生原始数据约500TB,处理后会压缩到50TB,每年按照运行200天计,将产生约10个PB的超级数据,这对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的存储和超算能力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过,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早有应对,预计将投入上千万元进行扩容。目前,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已添置了硬件设备,并新建了中心机房,完善了通讯配套和耗材。未来十年,预计FAST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100PB,对此,贵州省已启动相关工作,将在贵安新区建设大型科学数据中心。
(科技日报贵阳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