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 王小英)中国的传统农具是镰刀和锄头,现代农业借力各种机械让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如果大数据、物联网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对新时代的农业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白山云科技创始人霍涛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的建议之一就是将“大数据+现代农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支持范围。
霍涛说:“我是一名从业16年的互联网老兵。3年前到贵州创业,成为万千‘贵漂’和‘贵创’的一员。扎根贵州,这才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到贵州的农业发展状况。”
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大数据服务扶贫,民营企业理当有作为。霍涛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
霍涛告诉记者:“去年,我们联合‘云上贵州’,共同构建了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打通了63个机构,形成2万个数据集,生成近1000个接口。为扶贫云建档立卡,进行“清家底”的目录梳理工作,让脱贫有数据可依,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同样的人力,这项工作借助传统技术至少需要半年,而使用大数据技术仅用了10天。”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霍涛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在田间地头装上物联网设备,探知收集土壤的温度、湿度、盐碱度数据,以及空气、日照、雨量、虫害情况,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去处理,进而辅导种植,让农民科学种田,同时让农产品可以溯源。”霍涛建议。
让大数据、物联网服务农业不是天方夜谭,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
“要实现现代农业和大数据、物联网的深度融合,首先要有资金。因此我建议一方面大数据、物联网设备作为特殊农机,购买时给予一定的补贴。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人才的吸引,只有让现代农业劳动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才真正谈得上助力乡村振兴。”霍涛信心满满,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要把信息高速公路通到农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改变农民的种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