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哈尼梯田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甲铸 李文亮)彩云之南,北距昆明350公里处,北回归线从一个叫墨江的县城穿城而过。在这个太阳转身的地方,哈尼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闻名世界的哈尼梯田。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墨江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这样描述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勤劳、质朴、勇敢、热情好客。”
哈尼族土掌房
哈尼族长桌宴
历史上,哈尼族的祖先从西北高原历经战乱一路南迁,他们在寻找本民族生存之地时体现出的勇敢与勤劳刻在了久远的历史中;而今,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勤劳和勇敢同样深深写在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向往里。
1979年,墨江县正式成为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近40年风雨耕耘,到2017年年底,墨江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2个乡镇和8个贫困村15300贫困人口有望如期脱贫出列。
全国人大代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
联珠镇是墨江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作为中心镇镇党委书记,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民族群众脱贫奔小康是曹庆华最大的心事。目前如期脱贫已不是问题,如何更好的激发边疆少数民族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富才是最难的。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总书记为脱贫攻坚开出了良方,为曹庆华指明了工作方向。目前,联珠镇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易地搬迁,农危房改造、发展种养殖产业等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哈尼族群众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受传统思想禁锢,小富即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真正要富起来得靠自己奋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看帮扶挂钩的干部能不能拉近干群关系,进而去激发和促进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把‘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是一个长期过程。”
曹庆华的脱贫帮扶对象白华明是联珠镇南北村的哈尼族村民,没有儿女,和老伴常年生活在一处破旧的危房里。
2016年,曹庆华第一次到白华明家中走访,观察到他家符合危房拆除重建政策,便给白华明夫妇做思想工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那天我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老夫妻说什么都要住老屋里,后来又骂了很难听的话,根本不打算和我交流。”曹庆华说。
第二次走访,曹庆华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下午3点,但依然没有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第三次再上门时,白华明的态度温和下来,但他的妻子依然执拗,最后还粗暴地把和曹庆华谈话的丈夫拉走。
“一些哈尼族的群众思想守旧,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孩子,不愿意再花钱建新房,‘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曹庆华说。
注意到白华明夫妇身体都不太好,后面几次再走访时,曹庆华专门为他们带了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僵持的局面终于得到缓解。
“第八次上门时,他们留我在家吃饭,也终于同意拆掉旧房子。”
如今,白华明夫妇不仅拆掉危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还在曹庆华的帮助下养起了小猪崽,种了6亩核桃、3亩坚果和玉米,今年春节光肥猪就卖了6000元。
“去年过年我下乡,他们老两口在路边等我,要把自己酿的酒送给我。”曹庆华对记者说,“在哈尼族看来,送酒是最高的尊敬和礼遇。”
曹庆华和同事们的努力正在收到效果。以联珠镇扶贫搬迁工作为例,从2016年以来,已有220户已全部竣工并搬迁入住;2017年448户已全部开工,其中已竣工入住65户,预计2018年3月底全面竣工,2018年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
这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户均有一套安居房,群众就医更方便,孩子有学上,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搬迁,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让群众思想有了变化。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步转变为开放进取的竞争意识,一大批哈尼族群众开始主动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自觉发展产业,“我要富”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曹庆华说他希望这次全国两会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释放更多惠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红利,让少数民族地区更快更好的富起来,美起来。
“有山就有森林,有森林就有水,有水就可以开垦出梯田,有梯田就可以养出好儿孙。”这句哈尼族古语反映的是一种朴素和谐的发展观,闻名世界的哈尼梯田由此而生。
美丽壮观的梯田承载的是哈尼族祖辈苦苦追寻的族群梦想。当下,随着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惠及,内生动力的不断激发,哈尼同胞的勤劳和勇敢正在创造出另一片富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