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五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领袖习近平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心里装着人民,不忘奋斗。
正如外媒所说,两会是观察中国的最佳窗口。当回望习近平这五年的两会历程时,透过“30次下团组,参加16个代表团审议、看望11个界别的政协委员……”这一串串数字能够清晰地看到,人民领袖的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心同频共振。
“绣花”功夫赶跑小康路上“拦路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立下庄重承诺。习近平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因此每年全国两会,脱贫攻坚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
对于扶贫,他看得深刻。
2014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扶贫工作要“抓紧”,因为他深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扶贫工作要做实,因为他深信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对于扶贫,他问得关切。
“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2016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问得细致入微。在他看来,村里男青年娶媳妇儿这种“小事”,恰恰是检验当地扶贫工作有没有取得实效的“试金石”。
对于扶贫,他讲得透彻。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2017年,习近平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从贫困地区出来的”习近平比谁都清楚,拿不出“绣花”的耐心、细心和精心,就无法把扶贫工作做实、做细、做精。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过去5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这份亮闪闪、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习近平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这5年,习近平用脚步践行走遍全国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诺。他的足迹,就是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心与力度的最好诠释。
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改革无疑是习近平在全国两会关注的大事之一。
2013年,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提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2014年,再次来到上海代表团,得知自贸区开局良好、运行有序,习近平提出“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的工作要求,并强调自贸区建设就是要建成制度创新的高地,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2016年,习近平又一次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他希望,“上海坚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深化改革攻坚,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2013年“破藩篱”“啃硬骨”“涉险滩”到2016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同的要求体现着习近平对自贸区发展的精准定位和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精准研判。
此外,2013年在辽宁代表团、2015年在吉林代表团、2017年在辽宁代表团,每逢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改革都是习近平着重强调的工作。
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不同团组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201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习近平更是亲自挂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深入。
5年间,我国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迸发出的创造活力与创造热情成功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任督二脉”,并将继续引领全国人民取得新的建设突破。
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驱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对创新驱动发展有着深刻的认知。
2013年,习近平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参加全国两会。3月4日,他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下团组。第一站,他参加了科协、科技界委员的联组会议。
审议中,习近平提出要把“创新”当作驱动经济发展的内核,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次日,在上海代表团,他再次重申创新的重要意义。也是从这一天起,2013年到2017年,习近平连续五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都提到了“创新”,他对创新的重视不言自明。
过去5年,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走在从科技大国通往科技强国的路上,我们的步伐稳健扎实。
习近平强调创新,并不仅仅是因为创新驱动发展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还在于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秘药良方”。
2017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再次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
不日新者必日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开出的创新“良方”,为举国上下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思想力量。
绿色发展理念潜移默化浸润人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5年来,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14年,习近平在贵州代表团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2016年,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次次精准的比喻,折射出习近平清晰的生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全国两会,还是深入基层调研,亦或是远渡重洋进行外事活动,他都反复强调这“两山”,坚定地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正如习近平所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作十九大报告时,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并自觉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对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的论述言简意赅、一字千钧。
“各族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用新疆特产石榴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民族团结观”。
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再次来到新疆代表团。审议中,他关切询问买买提依布热依木·买买提明代表,家里有没有认亲结对子,效果怎么样?习近平说,这项工作要扎实开展,让结对认亲取得实效。
如今,全疆已有110万余名干部职工与160万户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常来常往、真情帮扶、相互学习的浓情温暖了天山南北。
如果说“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那么缺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小康,同样不完整、不全面。确保少数民族同胞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亦是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015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2015年以来,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广西河池市搬迁居住在大石山区、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方的贫困群众12万人。今年2月6日,住进新居的白裤瑶同胞摆起长桌宴,敲铜鼓、打陀螺、舞狮子,用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自己挪出“穷窝”,直夸党中央的政策“暖心窝”。
又是一年春来到,两会暖风迎面来。在人民领袖习近平的带领下,走进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