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新春走基层·在岗位上】杨连第大桥上的“秋千哥”空中守护旅客回家路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8年02月19日 12: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杨连第大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桥梁距离地面47米,是陇海铁路线上最高的桥梁,也是车次最繁忙的一段线路。春运期间,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从桥上经过。为了保障春运行车安全,大桥的养护由每月一次变成了每周一次。而养护这陇海铁路第一高桥的人,被称为“秋千哥”。

  安全绳栓住一块3米长木板,悬挂桥底,36岁的李玉斌坐在木板上进行除锈作业,秋千哥的名字因此而得。

  高空作业,像我们这样没经过培训的人是绝不允许体验的。在不影响李玉斌作业的前提下,我们在他的安全帽上安装了摄像头,记录他除锈作业中遇到的困难。

  中铁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杨连第桥隧工区 李玉斌:“这个作业手臂要不停地使力,有时候全靠两条腿,然后靠腰部的力量对身体进行一个稳定。刚才晃了一下,自己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手臂用力比较大,然后架子的晃动是比较厉害的。但是用力小的话,你手臂上没有力,是刮不下来的。”

中铁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杨连第桥隧工区 李玉斌杨连第大桥最早修建于1923年,桥体由钢架构成,一些部位容易生锈,如果生锈严重,将会锈穿桥体,影响桥梁安全,所以李玉斌进行的除锈作业非常重要。

  中铁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杨连第桥隧工区 李玉斌:“因为在这个上面不好使力,这个平时在上面几分钟就干了的活,但是在这里,也许要用成倍的时间去完成。半个小时的作业,胳膊已经感觉没力气了,现在头上都在冒着汗。”

  在高空中,最难的是变换干活的姿势和位置。平地上移动三米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但在空中,李玉斌从木板的一端到另外一端,用了近两分钟的时间。

  在高空中的每一次晃动,即使已经有了10年的工作经验,即使知道保护措施很稳妥,但干过这份工作的人都明白,这种恐惧难以克服。

  中国铁路郑州局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人 徐建新:“架子系不好它会滑下去一点,往下一坐心里就会吓一跳,现在我每次上电梯都会有阴影。”

  每次作业必须要赶在没有火车通行的天窗点完成,一个多小时后,李玉斌回到桥面。温度只有零下7摄氏度左右,李玉斌却只穿了一件薄棉衣。

  中国铁路郑州局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 李玉斌:“头上都是湿的,干这个工作还是不能穿过于厚,过于厚主要是上下不方便。”

  回到工区,李玉斌还要立刻打上一盆热水,反复搓洗鼻子。

  中国铁路郑州局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 李玉斌:“鼻子里面都是黑的,戴口罩在上面不方便,因为有时候叫人干啥的,戴口罩叫不清楚。”

  如今工区里只有李玉斌一个80后,其他工友都在45岁以上,所以像高空作业这样的危险活儿,李玉斌都揽了下来。

  李玉斌是工区里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也是家里铁路工作的第三代接班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从杨连第大桥上退休的。每天工作结束后,李玉斌会给父亲打一个电话。这是父亲给他定下的规矩。

  吃没吃饭,穿没穿暖,闲话家常,只有自己的工作性质到底是啥样的,李玉斌从没跟老人说过。

  因为春运检修,李玉斌有20多天没有回家了。第二天,他正在隧道打冰,却不知道父母因为惦记他,从十公里外的家中带着饭菜来到了工区。

  一个从来不说,一个装不知道,这是父子间的秘密;而每天一个电话,是他们让彼此安心的约定。

  在铁路上工作了大半辈子,李长贵怎会不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只是从他父亲守隧道那时就传下了一句话。

  李玉斌的父亲 李长贵:“我父亲给我交代了,孩子把工作干好,行行里面出状元,只要奉献。”

  中国铁路郑州局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 李玉斌:“从爷爷到父亲到我,也许到我的子女,一种传承下来的东西。我想的就是以自己的能力把这个桥守护的更好,确保所有的列车安全通过。”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