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屏障”崛起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网 2018年01月28日 18:0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昆明1月27日电 题:“共同守护人类家园”——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屏障”悄然崛起

  新华社记者 张东强

  清晨七点半,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尚勇镇龙门村护林员李忠云跟往日一样,在帆布包里备足一天的干粮,大步走向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李忠云脚下的这片保护区建于2009年,中方一侧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毒蛇咬伤过、被野象追赶过,河水曾漫过脖子……这么多年来,他穿梭在中老边境的几个界碑间,守护着数万亩巡护区域里的一草一木。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五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边境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达108公里,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印支半岛一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中老边境一线与全球许多地方一样,生态环境变得敏感脆弱。当地世居民族对森林资源依赖性大,也无形中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带来压力。

  生态环境是一个闭合循环的系统。中老两国山水相连,生物多样性能否存续,事关两国生态安全。为此,十多年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的构想。

  起初,老方工作人员对这一构想不感兴趣。“他们觉得我们就是说说而已。”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尚勇所所长王利繁告诉记者,后来通过举办主题交流年会、邀请老挝林业部门和部分边民观摩亚洲象保护,“情况渐渐改变了”。

  亚洲象是中老两国共有的物种,它们常常破坏庄稼、偷粮伤人,制造“人象冲突”。很难想象,这些频繁“肇事”的大家伙竟是促成两国合作的“功臣”之一。

  “中方探索的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补偿、亚洲象监测等为老挝提供了借鉴,这是老挝愿意参与联合保护的原因之一。”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项目办主任张忠员告诉记者。

  交流促进共识。2009年底,中老双方正式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仅仅一年后,中老边境一线新增三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开创了中老跨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的新篇章。

  “共同守护人类家园,携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渐渐地,在中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边民交流会、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工作推进会和培训会进入常态。

  “其中,红外相机、GIS 在项目培训中被列为重点,总受训项目工作人员超过100人次,有效提升了项目双方管理机构人员的工作技能和项目执行能力。”王利繁说。

  如今,中老双方保护部门每年都要轮流举行一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总结和巩固年度项目成果,还定期开展联合野生动物巡护和物种监测,为双方边境生态保护合作搭建了友谊的平台。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保护区内枪支、猎具渐渐少了,林地和防火管理也有条不紊,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西双版纳州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科长李志勇说,该局2016年开展了中老跨境保护区域及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并拍摄到大灵猫、小灵猫、豺、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种类实体图像,在中老边境地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

  而像李忠云一样的巡护人员也比从前轻松不少,他说:“这几年巡护过程中只遇到过老挝或者本地边民来捡菌子、找药材,再也没有遇到过砍树、打猎的人。”

  云南省林科院教授杨宇明认为,通过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建设,开展跨境生态保护合作,提高了生物区域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可为今后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并从管理模式等方面提供示范经验。

  放眼中老边境山水间,一条“绿色生态屏障”悄然崛起。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