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宁夏 文化“庄稼”正拔节(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中国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5日 06: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寒冬时节,奔走宁夏农村,记者欣喜地看到,文化“庄稼”枝繁叶茂,滋润了民风,拓宽了脱贫门路。

  文化浸润民心

  “唱唱戏,精气神都不一样”

  车还没到村委会,锣鼓声、歌声、笑声便钻进耳朵里,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热闹得像过年一样。村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一段秦腔《铡美案》,吼得村民拍手叫好。一下舞台,表演者张新荣憨厚地说:“唱唱戏,感觉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香园村是个移民村,上世纪90年代从“西海固”的隆德县移民而来,2000多人在荒漠上建起新家园。搬出来,换个活法,郭锐不忘带上了板胡、锣鼓这些小玩意,想着有一天,大家腰包鼓了,还需要点打打牌、唠唠嗑之外的文化生活。

  “难!”郭锐坦言,刚开始时,自乐班子没地方,就在自家客厅里办,10来个50多岁的老人挤一块穷乐呵,找年轻人加入,“你这个还能当饭吃?”几瓢冷水泼头上,也就断了这个念想。

  这两年,随着大伙收入的增加,文化生活真如郭锐所料,渐成全面小康必需品。2017年,红寺堡整合各类资金,配套投入200多万元,建成香园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白瓷砖面上,格外亮堂。郭锐兴致勃勃地指这指那,“你看我们的戏服、道具多全,隔壁是农家书屋,屋外是乡村大舞台,这都是党和政府给咱弄的。”每年过年,郭锐都要带着大家在大舞台上大展身手,几年时间,老郭的自乐班子从几十人跳到了260多人,其中不乏年轻人。

  “这两年,喝酒耍钱的少了,尊老孝亲的典型多咧,咱村今年高考20多个娃娃上榜呢。”村支书马彦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宁夏着力推进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让老百姓在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也逐步‘富起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阮教育说,“目前,我们在贫困地区9县(区)建成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剩余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进行了功能提升,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全覆盖。”

  在夯实文化阵地的同时,宁夏广泛开展“送戏下乡”,一年能达1900多场。文化的浸润,树正气,清民风。

  “卖牛卖羊卖粮全卖光,亲戚朋友邻居全帮忙,先娶媳妇后还账。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句宁南山区的大白话,道出了高额彩礼等落后习俗给农民带来的苦恼:娶一个媳妇花费甚至达到二三十万元。

  在位于“西海固”的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村民马效伸的新故事,十里八乡家喻户晓——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老马女儿出嫁,只收了3000元彩礼。

  “这几年听到的因为彩礼逼得人死去活来的事太多了,咱每次听政府送戏下乡,不都听过这一句:彩礼攀比,害人不浅!”女儿谈婚论嫁前,马效伸跟家里人商量。

  最终,家里人一起拍板:这彩礼,不多要!

  亲家上门探口风:“两万能行吗?”

  “能行,女子反正在你们家过光阴。两万我退2000,剩了1.8万,给女儿陪嫁1.5万。”老马大腿一拍,回答得爽快。

  不久前,马效伸又迎来一件大喜事:在政府帮扶下,通过养殖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老马移风易俗的故事,也成了文化宣传的好素材。

  文化鼓了荷包

  “咱农民也能吃上文化饭”

  走进固原市隆德县于河村,一排排别致的屋脊映入眼帘,“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喜鹊登梅”等图案生动形象地刻画在房脊上。往年入冬村民便“猫冬”,如今,村民农闲时节也闲不住,大家都在忙着学砖雕的手艺咧!

  魏氏砖雕,是于河村人百年相传的老手艺。到了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手上,却遇到了青黄不接、工艺老化、没有效益等问题,一度收不到徒弟,他干脆潜下心来,埋头改进工艺。

  这几年,仿古建筑兴起,卜文俊的手艺大受青睐,他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2017年拿到200多万元的订单。魏氏砖雕声名远扬,村民们纷纷回乡,要跟卜文俊学手艺。于是,老卜在文化中心现场授课,将技艺倾囊相授。目前,他的公司已经吸收当地38名村民从事砖雕产品生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他们工资收入低则2000多元,多的有4000元。

  2017年,宁夏投资800万元,在于河村专门修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魏氏砖雕非遗展示厅,120年来的砖雕精品,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祖辈都想不到,咱农民也吃上文化饭了!”卜文俊感叹。

  党的十九大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宁夏注重发挥好文化在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作用。

  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沙草墩村,如今要认“绣娘”赵秀兰为师傅的小媳妇排起了长龙。曾经有段时间,刺绣市场低迷,作为自治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赵秀兰不得不丢下这门手艺,靠卖服装来维持生计。这几年,国家对非遗日益重视,政府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让她信心大增,创办了秀兰传承刺绣福利有限公司,不仅资产增值上百万元,还走进农村带领妇女增收致富。

  目前,宁夏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先期扶持的重点文化企业34家、重点项目25个。同时,利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贫困地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特色非遗产业化开发等18个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奖励补助。越来越多的人,像卜文俊、赵秀兰一样,正带领贫困农民种文化“庄稼”,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