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青岛探索建立专利质押保险贷款模式 "知本"变资本 专利出红利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8年01月11日 11:0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青岛海菲勒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他们生产的专业流体气控阀门产品质量过硬,接到国外厂商的大量订单,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能力,但因企业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此时,山东青岛市创新的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业务,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用10个专利权质押贷款100万元。

  在青岛,像这种“知本”变资本的案例举不胜举,在政府引导下,保险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专利机构、保险经纪公司等,共建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服务联盟,形成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平台。

  “我们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来引导,市场做主导,政府财政资金不托底,让市场发挥其闭环的资源配置作用,从而建立长效机制。”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主任刘建志说。

  刘建志所说的平台,叫“青岛市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联盟”,目前已汇聚了10家银行、8家保险公司、4家担保公司、7家专利服务机构、1家保险经纪公司,这个平台链接的是数百家且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平台建立之初,必须政府强力推动才行,”刘建志介绍说,作为青岛市科技局下属机构——青岛市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刚开始牵头建设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联盟时,与金融机构多番研讨研究,才有几家银行、保险、担保、中介等服务机构参与。“而现在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则是争先恐后地参与,这其中的关键是解决了专利权质押贷款普遍存在的‘风控难’‘估价难’‘处置难’等问题,打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任督二脉’”。

  为何会有这“三难”?原因很多,譬如,专利价值难以识别,评估价值和实际交易价格往往背离很大;再如,出了问题,专利权难以处置,难以变现;还有,相关部门缺乏协同机制,银行单打独斗难以把风控链条衔接起来。

  该联盟办公室主任李英杰告诉记者,“联盟首先建立了协同机制,同时,新的贷款模式将银行承担100%贷款风险,改为由保险、银行、担保三方以60%、20%、20%的比例分担,化解了因专利是无形资产而给银行贷款带来高风险的问题,并改变了专利质押融资普遍由政府财政资金托底的传统做法。”

  李英杰介绍,把保险引进来,是形成这一链条的关键,为此,他们还破解了保险业和银行业上位法规不兼容的问题。“《保险法》规定了30天的核赔期,保险公司核赔期间产生的银行逾期罚息不符合承保条件。而银行《贷款通则》里规定,逾期罚息属于银行的信贷资产,没有收回无法平账。我们通过担保公司参与,利用其代偿职能先行还款,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点,由此促成保险公司、银行成功合作,实现保险撬动银行贷款的工作目标”。

  专业化的服务,也是这个平台市场化运行越来越好的基础。他们建立了“荐、评、担、险、贷”风险化解体系。“担、险、贷”就是上述所说的担保、保险、银行等机构形成的链条循环;“荐”,主要由政府部门推荐,这有利于识别企业有无道德风险;“评”,是引入专利服务机构,并把传统的专利评估,改为了对专利权的法律稳定性、技术先进性、经济成长性进行评价,特别侧重于对专利技术实施运营的产品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评价,这让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对拟质押专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解决了风控难的问题。

  “质押专利处置难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李英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股权置换、专利交易、司法拍卖3种模式的处置方式,储备了风险投资机构、专利交易平台等交易资源,“我们在专利评价和尽职调查过程中,摸清了贷款企业所质押的专利技术的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定向处置有利于实现专利交易高价值变现。当然,我们的贷款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贷款风险问题”。

  而政府部门则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去帮助企业缓解融资贵问题,他们通过对专利质押贷款的贴息资助、对保险费的资助、对专利评估费的资助、对专利评估机构的激励,来降低融资成本。青岛润扬公司财务总监徐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企业用专利权质押贷款200万元,年付贷款成本只有5.3%,而如果直接到银行贷款,需要支付近8%的年息,“这相当于节约了40%以上的贷款成本”。

  至此,青岛市专利质押保险贷款模式带来的共赢效果得以实现。联盟形成了市场化的正循环: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实现了低风险高收益;中介机构能获得稳定的服务费用;科技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政府也实现了就业人数和税收的双增长……

  青岛这一全新的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模式,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而充满活力。“青岛模式”实践两年多来,服务联盟受理并完成了150家企业贷款申请和专利评价工作,其中,已发放贷款的77家企业,累计获得银行贷款2.69亿元,保险累计承保金额2.85亿多元。财政实际拨付资助资金700多万元,财政资金效应扩大了35倍。“我们对2016年放贷的23家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上缴所得税同比增长25%,销售收入、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占78.26%,无一亏损企业。”刘建志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成)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