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让传统文化与众不同
——贵阳孔学堂坚持“两创”方针发展实践
12月16日一大早,贵州省贵阳花溪河畔,草木萧萧,凉意袭人。天气虽冷,却丝毫没有影响市民享用周末文化大餐的习惯。位于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旁的孔学堂熙熙攘攘,明伦堂内座无虚席,著名胡琴演奏家沈诚正在进行题为“从欣赏国乐走进传统文化”的讲座。
“讲座内容充实、有趣,每个专家学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让我对某个方面的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贵州大学学生苏波告诉记者,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听讲座,“就跟每天去食堂一样,每个周末来补充精神食粮,充充电。”
孔学堂自2013年1月1日开放以来,累计举办公益讲座550场,累计听众22万人次,包括“阳明文化系列”“漫谈中西文化系列”“考古文化系列”等专题系列讲座,做到了年年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讲座。今年以来,孔学堂共举办92场公益讲座,每到周末或传统节日,从各地到孔学堂参加公益讲座的人群已成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移动的人文景观。孔学堂作为贵州的文化地标,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成为西部文化高地中的险峰。
创新性发展,体验不一样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讲座已经成为孔学堂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原有系列讲座基础上,2017年孔学堂新开辟了“墨学文化”“一带一路”历史、“美学漫步”等系列讲座,内容生动活泼,深受大众喜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杨武金从“人命天注定”这一说法谈起,通过介绍墨子的非命观,讲授了命运与人力作用的关系,最终回归到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主题上。广西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授郑朝晖从武侠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曾编织着自己的武侠梦,就此引出对“中国古代第一侠客”墨子的侠义精神的探讨。他认为在墨家的侠义精神中,侠客应具备无私奉献精神,能做到克服自己的困难并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进而引申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人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然后互相妥协,达成一种契约,促使社会形成动态的平衡,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同样的墨学文化,因为不同学者的阐述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孔学堂于201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生琴、棋、书、画、诗、礼“新六艺”培训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谈到新六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徐圻表示,孔子所处的时代就开始修习六艺,当时称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可以发现那个时代除了礼、乐,还修习数学、书法等,而孔学堂的新六艺,则是在保留了部分传统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因素”。以“孔学堂中华吟诵推广中心”为平台,孔学堂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孔学堂吟诵活动、吟诵培训20余场,50余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吟诵专业初级证书,500余人次参加了每周末开设的成人、少儿经典吟诵体验班。此外,孔学堂还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开办了“国子监官韵诵唸系列讲座”,成为商务印书馆“国子监官韵诵唸传承中心”传承基地,至今共有130所中小学校的1.5万余名学生参加并受益。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活动给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公众提供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充分发挥了文化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功能,让“多彩贵州”的文化底蕴更浓。
创造性转化,播撒文化满黔山
15城、622天、3.2万公里,“孔学堂·知行贵州文化之旅”2016年从遵义启航,至今已先后走过了遵义、都匀、凯里、雷山、铜仁、仁怀等15个城市。成人礼宣誓、六艺体验、开笔礼、名师讲座、“孔学堂四礼”仪式展演、文化表演、文化地标投选活动以及孔子漫画展、王阳明国际漫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实现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打包”送进各市州。
在知行贵州文化之旅中,孔学堂注重儒家传统文化与极富特色的当地文化相结合,展示了当地淳朴的民俗风貌、传递了贵州文化的多彩声音、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自信。走进仁怀,一曲《祭酒舞》重现2000多年前仁怀先民祭酒盛况;走进织金,载歌载舞的《一枝梅》《纳西篝火阿哩哩》展现了当地民族特色;走进六盘水,循着前人的记忆寻访三线往事;走进毕节,汉、彝、苗、回、布依、白、仡佬7个民族歌舞为一体唱出一首《乌蒙欢歌》……这些活动用传统文化联通城市,用鲜活形式展现文化,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品种多样、老少咸宜的文化套餐。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孔学堂以传统节日为脉络,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讲述民俗由来,演绎民俗风情,既丰富了百姓节日生活,又寓教于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播。2017年,“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在保留写春联、猜灯谜、民俗表演等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活动的同时,增加“春立家训”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教化活动,并向社会各界采选征集百家家训、家风、家书,吸引了近8万名市民前来参与。
端午节,一个承载着浓厚历史意蕴的节日,两千多年来以挂艾草、吃粽子及赛龙舟等方式庆祝。2017年端午节期间,孔学堂创新形式,举行古琴艺术讲座、茶艺展演、“百人包粽子”体验、扎染制作、布依族簸箕画制作及“非遗”花灯戏表演等别具新意的节庆活动,展现出另类的“端午节”。这些活动注重教授,让市民亲身体验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为端午节的庆祝赋予新的时代韵味。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贵州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形成的以孔学堂为代表的文化地标正推动贵州向文化强省迈进。通过市州间联动、与学校社区联动、与世界学者交流打造高端学术平台、与互联网融合打造数字国学云、与世界文化碰撞推动文化“走出去”等一系列举措,贵阳市孔学堂用实际行动走出了创新性发展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