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 题:单霁翔: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心潮澎湃。
“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单霁翔说。
经历近600年岁月风雨洗礼的故宫,浓缩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近年来,故宫开放面积日益增加、重量级展览层出不穷,游客人数持续攀升。在2015年6月启动每天8万人次限流机制的情况下,2016年,故宫博物院的全年游客接待量仍然历史性地突破了1600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观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大体现。”单霁翔说。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比2015年增加了181座,2016年全国举办展览达3.08万次。但单霁翔认为,能引发观展热潮的还是少数博物馆,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给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平衡。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让单霁翔思考故宫博物院未来的发展路径
“经过十年的整理工作,我们确认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一共有168万件,占全国的42%。既然有这样的资源,我们就要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职能,为广大观众提供质量更高的精神食粮。”单霁翔说。
他坦言,故宫在藏品呈现上仍有很大努力空间。“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不断扩大开放范围,但展出的藏品数量只是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增长到现在的一万七八千件。也就是说,观众能看到的展品只占故宫藏品量的1%。而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做到了将10%到20%的藏品经常性地供民众参观。”
“展览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研究人员服务。”单霁翔表示,下一阶段,故宫博物院将根据十九大报告制定未来展览规划,致力于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真正办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体现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近期热播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第一期以故宫的3件镇馆之宝为节目主题,用创新思维解读诠释传统文化。单霁翔认为,这是一次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提升其自发走进博物馆兴趣的成功尝试。“让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联系,这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2020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生日”。在这座世界最大的皇家宫殿里,故宫人辛勤不辍地在这里修文物、带徒弟、做研究,用创新精神在这里设计开发雅俗共赏的文创产品和手机APP,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感受和热爱中华文化。
“在‘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下,故宫人努力实现共同的‘故宫梦’——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单霁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