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太湖治理,汗水没白流

中国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9日 08: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经过多年治理,太湖重焕光彩。潘正光摄(新华社发)

  “太湖水质由2007年的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5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11月28日,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钱江的一席话,让许多人激动不已——十年治太,汗水没有白流。

  “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锡常常住人口较2007年增长7.5%、GDP较2007年增长143%的情况下实现的。”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表示,太湖地区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治理的新路。

  搬出保护区,拿起打捞网

  太湖边普通人生活被蓝藻改变

  太湖,带给江苏无锡绵长的岸线、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资源。然而,由于当地生产生活超强度的索取,太湖这颗明珠曾一度黯然无光。

  家住无锡市滨湖区的许春红是区蓝藻办的工作人员,她印象中,儿时的太湖,“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

  后来,这个平均水深不足两米、身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浅水湖泊,却遭受污染之痛。比如无锡滨湖区两个镇近50公里的湖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船菜餐馆;环湖的小化工厂、印染企业废水大量入湖。这些岸边的污染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疯长,有的地方砖头放在蓝藻上也沉不下去。

  2007年5月29日,蓝藻暴发导致停水,危机引发全国关注。人们终于见识到了这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的“病情”。太湖流域跨越苏、浙、沪、皖,面积2338平方公里。无锡作为太湖水危机最先暴发的地方,更是直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滨湖区因为拥有诸多太湖岸线,成为无锡治理太湖的一个前沿阵地。

  作为蓝藻办的工作人员,以前,每到蓝藻生长的时间,许春红都不敢掉以轻心,她不仅要协调组织人员打捞蓝藻,还要成立督察组,每天督察核实沿湖蓝藻和水草发生、打捞处置等情况。

  回想之前每年日复一日的打捞,蓝藻总量却没有明显减少,许春红对此感到有些无奈。“蓝藻疯长,滨湖区首当其冲,我们处于太湖水域下风向,蓝藻疯长的时候,有点风,蓝藻都会被吹到我们这边。滨湖区入湖河道水浜数量不少,作为蓝藻最后的把关人,我们只有背水一战,边疏边堵。”她说。

  滨湖区居民蔡连生没想到,自己在太湖边生活了大半辈子,到老却搬出了太湖沿岸核心保护区。“我们小时候就有蓝藻,但没想到那一年,蓝藻疯长让我们都没水吃。所以当政府说要治理蓝藻,让搬迁,尽管舍不得老房子,我们还是搬了,我自己还做起了蓝藻打捞员。”65岁的蔡连生这样说。

  打捞处理与控源截污并重

  无锡水域总氮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时间拉到今年8月28日16时许,室外气温高达37摄氏度,石介平和往常一样,来到滨湖区壬子港打捞点,开始下午的蓝藻打捞。

  每年4月到10月,都是石介平忙碌的日子。“我们4月开始收割水草,5月到10月就要打捞蓝藻。”石介平说,尽管有多年打捞经验,但今年5月,蓝藻暴发和水草疯长叠加,还是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从苏州水利局调船支援。

  不过,后来因为气温太高,并不适宜蓝藻生长,水面的蓝藻不多。“今年是干黄梅,都没怎么下雨,就出梅了。”62岁的石介平是这个打捞点的队长,今夏的天气,让他们有了难得的轻松时间。

  石介平带的这支打捞队有10个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2007年以前,他们都只是太湖岸边的村民,蓝藻也是寻常可见的肥料。2007年那场危机后,蓝藻成了最让人头痛的字眼。

  危机之前,无锡从来都没想到蓝藻暴发会成为一个问题,更没有现成的治理方案。滨湖区是太湖蓝藻泛滥的最前沿地区,只有用原始的手段开启治理的道路。

  “最开始,就是组织了几百人,站在大堤上,用农具来舀蓝藻;临时租用了渔船,在湖面上捞。”石介平回忆说,但舀上岸的蓝藻,仍然会发臭,而且,纯粹依靠人工舀,也不是长久之计。

  2008年,打捞人员开始尝试用水泵吸蓝藻;2013年,滨湖区在112.6公里太湖岸线上,以31个打捞点为主,建立了打捞平台;同时配套建设了7个藻水分离站,蓝藻日处理能力达15720吨/天。

  如今,滨湖区组建了25支蓝藻专业打捞队,人员达414人,各种打捞船100艘。据江苏省太湖办统计,今年累计打捞蓝藻237万吨、水草7万吨,蓝藻打捞量是去年同期的1.5倍。

  按照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的建议,太湖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

  “在治理中,我们也发现单独靠捞蓝藻,治标不治本。所以对太湖岸线的小化工厂等工矿企业都实施关停,岸边拆迁后老百姓也在附近安置。”滨湖区经信局副局长钱安均说道,截至目前,滨湖区已关停化工企业76家,并在太湖岸线建立了核心保护区。

  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了54.4%、38.9%,好于2007年以前的水平;2007年,15条主要入湖河流9条水质都是劣Ⅴ类。现在,3条是Ⅳ类,12条是Ⅲ类。

  经过10年治理,太湖水质总体上已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并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朱铁军感慨地说:“治太让人老了10岁,但太湖因此年轻了10岁。”

  治理走向深层次,产业发展更和谐

  初步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打捞湖面蓝藻,拆迁岸线民居,关停污染企业……随着太湖治理的推进,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从城市污水延伸到农村生活污水,从工业点源污染延伸到了农村面源污染。

  胡埭镇是目前滨湖区唯一没有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地区,但治理工作不能等。滨湖区水利局工作人员季伟忠告诉记者,胡埭镇的这11个村位置偏远,政府已考虑接入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别看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量少,但积少成多,这些生活污水都会流入河流湖泊,增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季伟忠说得很实在。

  治水是个细活,也是个慢活,太湖水质要全面转好仍需时日,但多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如今,走在太湖岸边,映入眼帘的不只有太湖的碧波万顷,还有大堤内的生态湿地。曾被围湖造田、工业发展围攻的长广溪湿地,也治理成了免费的公园,并有61种鸟类、213种植物落户园内。以滨湖区为例,截至7月底,纳入市级考核的11条黑臭河道中,已有9条消除黑臭现象,其中6条摆脱了黑臭指标;21条疑似黑臭河道中,18条已消除黑臭现象……

  在减少排放、改善环境的同时,经济发展仍是无锡这个经济发达而活跃地区的主要任务。筹办于1986年的雪浪轧钢厂,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2007年年产值已破百亿元,年税收近亿元。但太湖蓝藻暴发,太湖岸边的雪浪轧钢厂也在关停之列。

  经过反复考量,当地决定保留雪浪轧钢厂的老厂房,打造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通过发展集创意、技术、资本、人才于一体的电影工业全产业链,5年来,这个老企业所在地成功变成电影“梦工厂”。2017年上半年,“华莱坞”实现产值23亿元,贡献税收2.7亿元,远远超过了轧钢厂的效益。通过多年来的转型升级,滨湖区的产业结构也从2006年末的1.2∶57.5∶41.3,调整到2016年的0.5∶44∶55.5,结构更合理,发展更绿色。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滨湖区委书记许峰说,滨湖区力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太湖更清洁、更美丽。

  链接

  全国水污染治理“一盘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近年来,水污染防治领域法律政策频出: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6月《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这些都为治水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水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6%提升到2016年的67.8%,劣Ⅴ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9.7%下降到8.6%。2017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水体比例为70.0%。治理不仅涵盖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河流整治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也包括保护水质优良的湖泊、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成绩喜人,但水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今年8月环保部在通报上半年“水十条”进展情况时指出,就全国范围来看,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取得明显进展。但部分地区、行业进展滞后,完成年度重点任务形势严峻。尤其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100个黑臭水体的防治任务,完成情况严重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防治政策正在不断加码,今年10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范围主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流域,并兼顾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第一次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力争全国地表水环境“一盘棋”管理。

  (本报记者 赵贝佳整理)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