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国庆-归乡】坚守8年 只为打通他人归乡路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10月06日 10: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陈强在即将建成的木寨岭隧道前

陈强在即将建成的木寨岭隧道前

木寨岭隧道

木寨岭隧道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9月28日晚,兰渝铁路全线开通的前一晚,陈强和同事们吃过晚饭,驱车400多公里,离开奋斗了8年的项目部--木寨岭隧道,赶赴下一“战场”--九绵高速的项目建设现场。

  9月29日11时左右,从兰州开往重庆的第一趟列车从木寨岭隧道呼啸而过,改变了兰州、重庆间过去铁路运输迂回绕行的历史,成为西北与西南最便捷的运输通道。

  兰渝铁路全长886公里,途径甘、陕、川、渝三省一市22个市县(区),其中有13个国家扶贫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重点县,途径的部分地段,更是自此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正因如此,兰渝铁路打通的不仅是出山的道路,更是一条归乡路和扶贫致富路。

  但天堑变通途,有着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困难,背后是像80后陈强这样的人长达8、9年时间的付出。

  “钢铁不敌‘胡桃木’”--这是兰渝铁路的施工人员最常说的一句话,“胡桃木”指的是兰渝铁路建设的三个拦路虎--甘肃境内的胡麻岭、桃树坪、木寨岭三座隧道,比如长约19公里的木寨岭隧道,列车穿过仅用6分钟,但建设单位却鏖战了近9年。

  木寨岭隧道便是陈强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他是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兰渝铁路某工区项目经理,从2009年2月被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调到兰渝铁路3标一工区任副总工程师,和同事一起攻克遇到的“国内罕见、世界难题”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

  木寨岭位于甘肃省岷县与漳县交界处、全长19公里,是我国目前最高风险等级的铁路隧道,遇到的是世界铁路隧道中最大的地应力。

  2009年,木寨岭隧道开始施工时,走南闯北多年,拥有几十年隧道修建经验的老工人纷纷摇头,打了一辈子隧道,还是第一次见这么难干的隧道,直言不可能。

  探测表明,木寨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占全隧长度的84.5%,穿越总长达4.5公里的断层破碎带,不但变形大,而且变形快,极易坍塌。遇风即化、遇水即融,木寨岭隧道的脆弱地质完全颠覆了传统隧道打眼、放炮、除渣的施工概念,施工之艰难远超出预期。

  “经常晚上熬夜做技术方案,第二天实施,失败了,继续修改方案。”陈强说,他和同事一起,究竟修改了多少次施工方案,已经不记得了。

  更崩溃的是,第一天刚前进了1米,第二天又后退了2米,等于白干!

  其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来到现场出谋划策,但地质的特殊性,目前世界上没有现成的技术方案供参考,一切得靠自己。

  除了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难外,施工人员还得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

  地处甘南大地,海拔为兰渝铁路全线之最,夏季高温、冬季酷寒、常年缺氧。

  “在隧道里干活,有时一天就要经历两季。”陈强说。施工时,隧道外能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风吹过像刀割一般。可一进入埋深824米的隧道正洞,温度又高达30多摄氏度。

  8年时间里,陈强和妻子结婚,是在工地上办的简易婚礼,为支持他的工作,妻子辞了老家的工作,和他一起奋战在项目上。

  两个月前,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后,等妻子出院后,他立刻赶回了工地。

  兰渝铁路实施动态检测的时候,列车从木寨岭隧道成功呼啸而过,那一刻,陈强和同事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

  “可能工作性质的缘故,节日在我们心目中相对比较淡一点,因为有太多节日都无法赶回去。”陈强说,参加工作后,很多节都在工地上过的,在木寨岭的8年,他们和当地老乡都已很熟悉了。

  10月2日,陈强接到了漳县一名老乡的电话,邀请他和同事到家中过中秋,感谢他们将铁路修到了家门口,但陈强和同事早已开始忙碌下一阶段的工作了。

  陈强说,等有机会回老家咸阳,也希望能够体验一下兰渝铁路,体验列车从木寨岭隧道呼啸而过的那种感觉。随后他笑了笑,叹口气说,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