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年代记忆 一位“恢复高考”见证者的回忆

中国新闻来源:中青在线 2017年09月30日 20:0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我的大学记忆,是从1978年开始的。在求学与任教的40多年里,我的人生,一直行进在教育的变化之中。从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大学老师,再到攻读博士、做博士后研究,再到晋升教授、做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感慨颇多。

  恢复高考,让我看到受教育的希望

  一切还是要从1977年说起。

  40年前的一个早晨,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一场“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这是中断11年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个年头。在那之前,接受高等教育,于我而言,仅仅是个梦想。

  后来,我有幸通过考试,成为1978级大学生中的一员。我背着从家里带的衣服、被褥、蚊帐、席子,满满一包行李,一路到学校,心里总想着,终于有机会念大学了!

  求学期间,寒来暑往,带来带去的都是书,塞得满满一个行李袋,特别是“大块头”的词典等工具书。后来,又冒出了许多新鲜的学英文的“玩意儿”,比如短波的收音机。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了电子词典,在我的学生的行李中,大部头词典都被替换掉了,他们肩上的负担与当年我们相比轻了许多。

  “老三届”的大学生活

  40年前,对于学习的渴望,与家庭的重担,就这样一同袭来。年龄跨度是巨大的,可以从十五六岁年龄、高一就参加高考的少年开始,到30多岁的“老三届”,毕竟到了而立之年,在求学的同时,他们还需要养家、养孩子,“拼命”地省下助学金养家。

  白饭、馒头,加上免费的清汤……这是一位家庭困难的同学每顿饭不变的“标配”。在吃白饭、清汤的时候,你还会不时听到他在念念有词——“红烧肉、辣椒炒肉丝……”以帮助下咽。在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后,大家纷纷从每月仅有的18元伙食费里捐出一部分,帮他渡过难关。

  正是这种坚持,让这些“老大学生”——同学中的老大哥、老大姐,在而立之年开启了梦想之路,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转折。

  课余时间打打球、唱唱歌,那是属于大家的“自娱自乐”。夏天的篮球场,阳光炙烤着大地,锈迹爬上了老式的篮球架,周围丛生的杂草伴着阵阵蝉鸣。而现在,每当我走过被粉刷一新的篮球场,我的青春回忆总会被再次唤醒。

  黑板变白板,教学的多媒体“进化”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地方高校,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上世纪90年代,我再次选择了学生身份,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后来成教授、博士生导师。

  又回校园,几十年,宛如弹指一挥间。教育的硬件水平、信息化程度以及多媒体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真是“天翻地覆”。

  那时候,学校已经有了计算机,教学方式已经开始有了改变。慢慢地,课堂的水泥地被贴上了瓷砖,黑板变成了白板,粉笔换成了油性笔,教室里更多了来自投影仪映出的光影,书本、黑板、粉笔这传统的教学“三件套”,已经“进化”成了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如今的学生在学校也能创新创业,先进的教育理念就这样连同教学设施,一道往前迈进。

  从学生到老师,一路走来,从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思想观念,到课余生活,40年来,国家教育领域的变化数不胜数。恢复高考让我站在一个成长的起点,时代的发展让我不断从教育改革中受益。如今,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当我看到一届届学生怀着对知识的好奇心走入校园,一届届学生学成顺利毕业,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求学的自己。

  潇厉 (50后,大学教授)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