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今天是国家烈士纪念日,上午10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今年的9月30日是自2014年设立以来的第四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一如往年,盛装素裹,仪仗威严,寓意“祝福祖国”的巨型花篮坐落在花坛中央。除此之外,还有9个大型花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一字排开。为何是9个?这些花篮来自何方?还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烈士纪念日小知识呢?
烈士纪念日的礼仪程序是如何的?
2014年4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烈士公祭办法》(下称《办法》),以法规的形式制定了烈士公祭仪式的程序以及在国庆节等重大庆典日进行烈士公祭的敬献花篮仪式的程序。
敬献花篮仪式程序共分八个部分:
(一)主持人向烈士纪念碑(塔等)行鞠躬礼,宣布敬献花篮仪式开始;
(二)礼兵就位;
(三)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全体人员脱帽,向烈士默哀;
(五)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六)向烈士敬献花篮,奏《献花曲》;
(七)整理缎带;
(八)参加敬献花篮仪式人员瞻仰烈士纪念碑(塔等)。
在仪式中,花篮护送由解放军或者武警部队官兵担任。18名礼兵抬起花篮,缓步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将花篮摆放到纪念碑基座上。根据《办法》规定 ,花篮或者花圈由党、政、军、人民团体及各界群众等敬献。所以,烈士纪念日的9个花篮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机构或团体,他们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群众,老战士、老同志和烈士亲属,中国少年先锋队。
敬献花篮时,一首深情、庄严的背景音乐将人们的思绪引向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它的名字叫《献花曲》,作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始人罗浪同志,《献花曲》为中国国家正式礼仪采用的乐曲,多次在国家纪念仪式中演奏,同时也作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时的奏乐。
烈士纪念日是如何设立的?
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是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的,但是相关研究论证工作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可谓“十年磨一剑”,2008年,媒体就“设立烈士纪念日”的问题征求网民意见,获得广泛支持。设立烈士纪念日,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为此,民政部多次召开由中宣部、文化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及中国民俗学会等部门和部分民俗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并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先后4次征求16个相关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各地各部门和专家学者均赞同设立烈士纪念日。
2013年4月4日,经中央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设立烈士纪念日”。2013年4月21日,民政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请示》。2014年8月23日,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择在9月30日?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选择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毫无疑义,既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人民自由幸福而前赴后继的人民英雄的永远铭记,也是对共和国历史的郑重回眸,是对牺牲烈士的庄严承诺,凸显“吃水不忘挖井人”、国庆不忘祭先烈的情怀,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等纪念仪式相衔接,张扬了国庆新的内涵;烈士纪念日与国庆日既有别又融合,使得国庆期间的典制张弛有度、礼仪有序,国庆的意义更加淳厚,欢度国庆有了深层的情愫。
设立烈士纪念日,表达的是国家立场。对烈士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既说明国家纪念日正在形成一整套体系,也说明纪念日的法定化明确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无论9月3日、9月30日还是12月13日,对先烈的纪念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重要性不同寻常,意义也不同寻常。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追寻的是一个个烈士,也是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通过纪念烈士,国民牢牢凝聚一起,民族更具凝聚力。一个不忘记先烈的民族,一个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国家,必然更能赢得尊重,也更有前途和希望。(文/祝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