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题:“轨道上的京津冀”成长记
新华社记者 李鲲、丁静、王民
100多年前,京津冀是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100多年来,这里逐渐成为世界上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区域,并成为中国高铁起飞的地方。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伴随城际铁路网的织密,京津冀正在轨道交通的支撑下将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从中国第一条铁路到中国第一条高铁
186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在北京城外诞生。这是一条由英国人修造、长约1000米的小铁路,试行的小火车被视为喧哗的“怪物”,愚昧的清政府将其拆除。
1881年,中国第一条实际意义上的标准轨距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开工兴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从这9.7公里揭开。
1905年,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詹天佑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开始修建,这是那个时代最鼓舞中华民族士气的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的铁路越来越多,车越跑越快,三地之间越来越亲密,用天津铁投控股集团总经理蒋道彬的话说,京津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铁路网最为稠密的地区。
2008年,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铁路——京津城际投入运营,将中国带入高铁时代。
半小时的旅程极大地方便了京津两地的人员交流,曾在北京某汽车媒体工作的王若冰2009年起成为京津城际的通勤族,每天早上骑着电动车来到天津站,坐城际列车去北京,晚上再返回天津。“每天早饭、晚饭都可以在家里吃,既安全又舒服,这种感觉是在北京租房没办法实现的。”王若冰说。
截至2013年底,京津城际已运送旅客约1亿人次,京津两地实现同城化。
从平面交通点点连接到立体交通多式联运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交通成为先行发展的重要方面,京津冀的轨道交通建设不仅打破行政壁垒加速发展,更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配合连接,逐步形成立体交通的新格局。
“北京机场吃不下、天津机场吃不饱”是长期以来京津两大机场面临的现状,引导北京旅客从邻近的天津机场出发,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提高了出行效率,2014年8月28日,天津机场T2航站楼启用,天津地铁2号线同步直达,两地居民从此可享受无缝拼接版的京津空铁联运。
轨道交通的助力,让北方第一大港口天津港的海铁联运功能更进一步。2016年6月,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成运行,5个月后,这里开启了直通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的货运通道。
便捷的立体交通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转移,致力于基因测序服务的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天津武清区已经3年多,34岁的总裁助理蔡晶表示,若不是便捷的轨道交通,大部分员工不可能从北京迁出来。
从2014年初到2017年初,天津企业到河北省投资项目超过2600个,累计到位资金1300多亿元;从2015年到2016年,天津共签约引进总部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事业单位、产业项目等北京项目3198个,协议投资额6993亿元。
从单一投资营造“双城记”到“轨道+土地”打造“多城记”
3年多的协同发展让京津冀的轨道交通布局更加优化,天津、石家庄相继成为继北京之后的区域轨道交通枢纽。与此同时,一直引领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京津冀地区,也开始了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新探索。
2016年底,“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据该项目负责人高明明介绍,新建24条城际铁路里程将达3457公里,总投资额可能达6500亿元,2020年前将实施京唐、京滨等9个项目,投资额约2470亿元。2017年,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部分线路进行了调整。
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建城际将与既有路网共同连接区域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京津之间的“双城记”将逐步变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多城记”。
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郝伟亚说,不同于以往中国铁路总公司直接投资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将利用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
铁路运行亏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难题,虽然目前京津冀地区实行“轨道+土地”模式也面临多重挑战,但业内人士认为,新模式逐步探索铁路建设由地方控股,而中国铁路总公司更多提供技术、标准等支撑,也将突破铁路建设依靠资本金和银行贷款的模式,有望开启我国铁路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