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评论:古村落保护需要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

中国新闻来源:央广网 2017年09月18日 11: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文化学者经常感叹,保护古村落甚至比保护故宫还难。不仅因为古村落的保护涉及建筑、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也不仅因为人力、智力、财力资源匮乏,更是因为在“过度商业化”和“文化空心化”的双重挤压下,古村落失去了“烟火气”的滋养,一些原有的特质文化已经在走向消亡。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各地的保护方向往往更加重视有形建筑的修缮保护,而忽略了对无形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样的保护认识与理念下,传统村落将可能变成一个个没有文化灵魂的建筑 “标本”。  

  古村落保护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延续出现了断裂,不少 “文化遗产”正在变成 “文化遗憾”。不少“保护”的传统村落,传统的、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智慧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无度地商业化,传统文化被商业利益所抽空或取代。与“过度商业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农村正在经历“空心化”,除了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村庄无人居住,还有许多传统村落原有的特质文化已经消失,造成“文化空心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就像天平的两端,如何为其加上平衡的砝码依然是个难题。保护古村落不可能拒绝发展,但又不能盲目发展。古村落建设,只有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村民安居乐业,才能延续生命力。显然肇兴侗寨多元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化的和谐发展之路,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虽然肇兴侗寨早已开发旅游,各种商店和旅馆比比皆是,原本偏远的村寨,摇身变为旅游景点,现代商业为寨子注入了新的韵味。但是和国内其他著名古镇的过度商业开发不同,肇兴古镇在原生态和商业文明、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之间找到了平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大概是我们对传统村落的期待。肇兴抓住了现代人对乡愁的集体追忆与缅怀,通过保存完好的侗族传统村落布局、质朴的侗族传统生活气息和多元的侗族传统文化习俗共同凝聚的文化张力,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实、陈旧与新鲜自然而然地融汇在一起,并让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材料、工艺、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重新获得审美价值。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个村落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肇兴侗寨将村落的民俗、文化、艺术,在村民现实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溢、展示,当地人至今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没有临街的喧嚣和各种花哨的广告招牌,有坐着发呆的老人,有看孩子的妇女,还有趴在地上的狗,他们会打量一下游客,然后又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村民和游客就像两条平行线,看似交融却又互不影响。 

  古村落文化的“卖点”,恰恰在于其具有当地民众特有的生活气息。也正是这种古朴和淡然的文化秉性,让肇兴侗族文化的发展从容不迫,自然而然地走出了一条“活态”发展的保护之路。为了守住古村落的根与魂,当地政府也不断对侗族文化进行活化再造和活力创造,浓缩了侗戏、侗族大歌、小歌、琵琶歌这些民族元素的《醉美肇兴》侗族音画歌舞演出,体现的就是变通发展的智慧,毕竟没有时代感的文化就是一种没有生机的文化,也无法引发群体的共鸣。同时,当地村民以古村落核心文化为载体,发挥文创点石成金的力量,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并反哺文化的传承,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村落保护的文化生态循环体系。

  毫无疑问,保护古村落,既要保护外在的“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肇兴侗寨的“活态”发展也再次证明,只有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央广网记者 方永磊)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