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55年前,来自全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创业大军集结河北省最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儿里栽绿,像钉钉子一样,“钉”出百万亩林海,用汗水、用青春、甚至用生命在荒僻的高原上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系列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今天播出第二集——三代人,只为这片林。
7月底8月初,是塞罕坝最美的季节,就在人们赏花观景的时候,年轻的塞罕坝人已经开始用“绣花功夫”为明年的攻坚造林做准备了。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场长 于士涛:今天来这就是为了打响明年攻坚造林的第一枪。为什么明年的骨头今天要啃呢,因为塞罕坝气候比较恶劣嘛,每年的最佳造林时节只有一个月,如果明年现整现造的话就会错过工期
还差10几万亩,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就达到86%的饱和值,但这10几万亩地块全都分布在土壤少、坡度陡、存水难的石质阳坡上,生态最脆弱。
塞罕坝机械林场员工 第三代务林人 王崇:我的祖辈和父辈们把这片“阵地”给打下来,“攻炮楼”我们必须上
王崇是一个地道的“林三代”,她记得第一次看到外公流眼泪,是2014年林场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时候。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 第三代务林人 王崇:当时我们全家人一起在家看报告会,姥爷看到最后,说出两个词 不夸张,值得,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才知道第一代务林人造林的时候到底有多苦。
1962年2月,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王崇的外公、外婆——承德农专毕业生赵振宇和白文娟踏上沉睡的高原,迎接他们的是极端的寒冷和漫天的风雪。
王崇外公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 赵振宇:最冷的时候是零下四十三度半,那时候使桶打水,桶沿上还有外边溢出来的水就结冰了。
王崇外婆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职工 白文娟:哭是经常事,冻的。
1962年的春天,艰苦的造林工作开始了。由于工地离林场驻地较远,必须吃住在山上。冷冽的倒春寒里,人们在荒凉的高原上搭马架子,挖地窨子,作为栖身之处。一日三餐只能啃窝头就咸菜喝雪水。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工会副主席 陈木东:全部住的是马架子,男的女的是一个大屋,中间就隔个场长,场长岁数大,四十来岁那时候,这边住着男的,那边住着女的。
严寒使棉被像钢铁一样冰冷,人们被冻得无法入睡。有人想出了个绝招,将山上的石头扔进火堆,烧热之后捡回来放进被窝。
尽管条件如此恶劣,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第一年就栽下了近一千亩的树苗,但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他们又造林1240亩,成活率不足8%。
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 李信:62年机械造林失败了,63年也失败了,机械林场机械造林不成功,没法交待。
心里憋着这股劲儿,反弹出了更强的斗志。外地调来的树苗水土不服,咱自己育苗;苏联引进的植树机不听使唤,咱自己改造。1964年春天,决战的时刻到了。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职工 任仲元:能动的人都去了,那叫大会战,当时那场面是挺隆重的,都是挑好的拖拉机手,找最好的投苗员。
在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下,马蹄坑大会战,一次造林688亩,成活率超过了95%!望着茁壮成长的幼苗,很多人喜极而泣。
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 陈智卿:马蹄坑机械造林的成功啊,攻克了塞罕坝高寒地区造林的这种难题。
由此塞罕坝造林全面展开,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就在荒原上的绿色版图快速扩张的时候,1977年,一场罕见的“雨凇”给林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 李信:雨不断地下,这边冰不断地结,一个树枝上结的冰溜子就这么粗。
一夜之间 ,57万亩林地受灾,损失成林5000多万株——好几年白干了。198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接踵而来,12万多亩落叶松被直接旱死——又是好几年白干了。
然而,两次灾难并没有使塞罕坝人退缩。他们擦干眼泪,从头再来。
建场40周年 第一代务林人演唱:饮雪水那么呼嘿,住马架那么呼嘿 数九寒天爬冰卧雪都不在乎,治荒山那么呼嘿。
经过55年的奋斗,塞罕坝诞生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有林面积达112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 第三代务林人 时辰:我爷爷这代人最让我钦佩的地方,就是他们屡战屡败,但从不放弃,反倒越挫越勇,正是这种“打不死”的劲头,才成就了今天这片林海。
河北省林业厅原厅长 时任技术员 李兴源:你光栽树不行,那么如何管护,如何把这林子保护起来,比你栽啊,那要艰苦得多啊。
带着前辈的嘱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扛起护林、营林,重塑生态的大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这给了塞罕坝人更强烈的提示,他们要把“抚育森林”进行到底。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刘海莹:森林抚育呢就像抚育婴儿一样。
每年1月,塞罕坝最冷的季节,几百名林业工人要站在雪地里为松林修枝。从早晨7点到下午5点,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
塞罕坝机械林场 季节工:这个节气树生长特别慢,修枝是最好的季节,我穿的这鞋叫棉捂子。全湿的,到晚上回去拿炉子烤,第二天早上再穿。
抚育森林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森林“看病”。病虫害测报员袁中伟,谈起为何没有像其他务林人一样被晒黑,他调侃说因为自己每天都要在林间穿行20多公里,树荫遮住了太阳,晒不到。
塞罕坝机械林场病虫害测报员 袁中伟:很有乐趣,咱们每天可能会发现不同种类的虫子,进行及时地防治,大大减少咱们森林的损失。
有“晒不着”的病虫测报员,还有8年没有穿过裙子的林学女博士生。来林场工作后,杨丽每天都要往林子跑,小昆虫们的骚扰,让她不得不全副武装。
塞罕坝机械林场技术员 杨丽:这对于一个爱美女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同时我又感到欣慰,这说明我们这儿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多次提及钉钉子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塞罕坝人把钉子钉得更牢。因为在他们心里,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刘海莹:习近平同志说过,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早晚要还的,事实上,林场建设55年来,就是在还历史的欠账,如果我们的努力对后人有个交代,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