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纪念“三个90周年”】安源:中国红色版图中的靓丽名篇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7年08月01日 19: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采访团来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参观。

  中国江西网-萍乡头条讯记者万炳全、陈成报道:进入夏季的江西安源,满目锦绣。在这座百年工矿城市熔铸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正值建军节日,8月1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纪念“三个90周年”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安源区,从点燃煤城激情的切口——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感受这片热土上的红色革命风情。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

  安源,是萍乡市所辖的一个区,80多年前,这里有“小莫斯科”的美誉,许多仁人志士在这片热土上披肝沥胆。随着油画“毛泽东去安源”和现代京剧《杜鹃山》的风靡全国,安源在国内妇孺皆知。安源区是萍乡市的中心城区,据史料记载,萍乡由来有着生动传奇: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得异果,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遍问群臣未得其名,使人求于孔子。孔子据楚地童谣谓之“萍实”,象征吉祥之兆。后来人们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在这座城市中,有江南最大广场之谓的秋收起义广场,广场中心巍然矗立着高30.9米、占地151平方米斤的秋收起义纪念碑。秋收起义广场是为纪念秋收起义而建设的纪念性广场,占地247亩,以昭萍桥为中心,萍水河为纽带,四个块面组合而成。广场以秋收起义纪念碑为重点,南向中轴线上设置五彩缤纷的音乐喷泉和气势恢宏的秋收起义纪念馆,是萍乡市区活动中心和市区风貌的重要标志。

  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2000年8月27日在萍乡市落成。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已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碑碑身由三幅浮雕组成,图左、右分别为“霹雳一声暴动”和“张家湾的红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采访团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参观,感受这片热土上的红色革命风情。

  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将安源工人引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早上8时,采访团从萍乡市委党校附近出发,先后参观张家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和参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更加有了别样的感受:萍乡风物确非寻常。

  是什么吸引革命家在安源赴汤蹈火?通过参观,记者在昔日苦难安源矿工的不屈身影中找到了答案:安源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时这里是江西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残酷的压迫使矿工们积蓄了英勇革命的力量。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抓住了革命时机,将安源工人引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一名身青布长衫、双目炯炯有神的毛泽东,拨开湘江雾霭,先后10次来到安源,深入农村、工矿进行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的火种。在安源,毛泽东与矿工促膝谈心、同枕共眠,体味了矿工们的苦难与煎熬,读懂了矿工们的热切与虔诚,深埋的革命火种从此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化为战胜一切反动势力的洪流。

  在安源,有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诉说着伟人们的故事。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考察时住过的八方井44号;李立三开办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的五福巷;刘少奇和路矿当局谈判并取得胜利的安源公务总汇大楼;毛泽民担任过总经理的“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开创了“全国最早的中共地方党校——安源地委党校”“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支部——安源路矿工人支部”“中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安源儿童团”等16个全国之最,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在中国革命史、工运史、党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16个全国“之最”,佐证了安源红色历史的独特魅力。安源,由此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这里流淌着革命家的气节与坚贞,这就是安源精神的渊源。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商定斗争纲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背枕苍山,虎踞龙盘,这是仿照人民大会堂造型而建的一座纪念馆,四面植满了挺拔的云杉翠柏,8段136级台阶直通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正门。纪念馆上方是红旗、火炬和由铁锤、岩尖、铁路、车轮图案组成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徽标,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纪念馆下耸立着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雕像:毛泽东手持油布伞,英姿勃发;刘少奇手握拳头,大义凛然;李立三身着长衫,沉着冷静。不由得让人回忆起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领导安源工人进行的义无反顾的英勇斗争。

  采访团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参观,感受这片热土上的红色革命风情。

  1922年9月初,中共湘潭区区委书记、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发动安源工人罢工、与粤汉铁路工人罢工相呼应的可能性。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商定了斗争纲领和行动方案,决定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为基本口号,以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组织团体为目标,向当局提出17项合理要求。9月14日零时,罢工开始,工人如潮水一般涌出矿井,高呼“罢工!罢工!”

  9月16日上午,当局和戒严司令以请工人代表去商量解决办法为名,邀约刘少奇去戒严司令部,武力胁迫刘少奇下令复工,刘少奇断然拒绝,并严词驳斥。各处工人闻讯,纷纷赶来保护刘少奇。数千工人将戒严司令部所在的矿局公事房团团围住,呼声如雷:“谁敢动刘代表半根毫毛,我们就要打得路矿两局片甲不留,让路矿两局全体职员不得生离安源!”最后,当局终于被迫派全权代表与俱乐部谈判,三方代表正式签订协定。史称这场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

  纪念馆内还保存着刘少奇和李立三等俱乐部负责人合写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创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劳工;被人侮辱压迫的,惟我劳工。世界兮我们当创造,压迫兮我们须解除。造世界兮除压迫,团结我劳工。

  吹响秋收起义的号角成为中国红色版图中的靓丽名篇

  张家湾,萍乡市安源区的一个偏僻小村。就是在这个小村庄,毛泽东召集了著名的军事会议,吹响了秋收起义的号角,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从此载入史册。

  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还是当年的模样,座椅已经斑驳,褪了色的会议条幅仍在风中飘扬,搪瓷茶杯似乎还冒着热气,空气中还弥漫着当初伟人们在此运筹帷幄时的紧张气氛。这是一道已然冷寂的红色风景,就是这道风景乃至以后千千万万道这样的风景,绘就了繁花似锦的当代中国。

  在“万里云烟齐到眼,九天日月可摩肩”的武功山脚下,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衣冠冢坐落在苍山绿水之间。这位从四川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军事俊才,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为民求解放不恤身躯的诺言。青山有幸埋忠骨,至今,我们仍能想象当年战事的惨烈。在红色安源推演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之后,毛泽东和他的同仁已然掌握了中国的走向,并最终带领中国迈向了寻求独立富强的壮丽通途。

  据《萍乡军事志》记载:1927年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特派员、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根据湖南省委的决定,将中共安源特别区委改组为市,组织行动委员会,为秋收起义做准备。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打响,经过多日奋战,起义部队遭受重创,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毛泽东率部被迫转移,在安源组建的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虽然仅在安源逗留数日,但在这里叩问先烈、拜会伟人、谛听往事,愈来愈同化为安源的一份子,仿佛我们也曾擎旗冲锋在前,为民生与民权奋勇战斗。如今,安源已融入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之中,与井冈山、韶山连为一体,成为中国红色版图中的靓丽名篇。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