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国防行】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与潜艇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年07月27日 10:4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中国青年网山东7月26日电(记者 开可)你说你看不见我的军旗和航迹,我在蔚蓝色的大洋深处向你敬礼……这是对潜艇兵最真实的写照。

  在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就有这样一批官兵。他们的工作场所只有一百多米的长度,但是面对的是整个浩瀚的海洋;他们的工作永远在黑暗中进行,但却是壮大国防力量的利刃。走向深蓝,走向远海大洋,潜艇兵希望和潜艇“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

  驻训期间海上航渡。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供图

  深海铸利剑 你不必知道我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是我国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被誉为潜艇部队的“种子部队”,先后创下了首次公海远航训练、某型潜艇水下长航42天等多项历史纪录,出色完成了百余项重大战备演练任务。

  7月25日,中国青年网记者进入支队其中的一艘潜水艇,近距离接触水下“龙宫”。虽被称为“龙宫”,它的内部条件不及《西游记》中龙宫一分。

  记者顺着潜水艇的梯子慢慢爬下,一股浓重的刺鼻味扑面而来。旁边的战士说这是机械的味道。想到这是在水面下8米的位置,记者就有一股窒息感,更不用说官兵们紧封舱门,下潜到水下300多米,十天半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都见不到光亮。

  艇里空间有限,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因为走道两旁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仪器,眼花缭乱,说整艘潜艇有上万件精密仪器也不为过。

  战士们睡觉的床铺更类似于火车上的卧铺。随行的记者中有个头比较高的,目视测量,如果这位记者睡上去,大概脚踝的位置就已经到了床铺的边缘,整双脚是悬空的。官兵们在这样的小铺位上练就了原地翻身的本领,就算床铺比较狭窄也能自由翻身。还有的官兵为了防止潜艇大晃动时从床上摔下来,就用绳子在床铺的外面呈W型绕一圈,被甩出来的时候就会被这样的简易栏杆拦住。

  对潜艇兵来说,下潜时间久了,一根绿色叶子都吃不上,只能吃一些利于保存的土豆、圆葱。下潜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活动:翻菜。蔬菜在高温高湿封闭环境下保存不了几天就开始腐烂。为了延长保存期就得翻动,让底部的蔬菜在空气中晾一下。早上和晚上各翻一次成了战士们格外的工作。

  现在,潜艇兵的各项保障都有所提高。潜艇出海会带着足够的矿泉水,官兵喝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过滤装备还可以满足官兵们的洗漱需求甚至还可以洗澡。

  潜艇兵有自己的家书:每次下潜都面临着不可控因素。下潜之前,官兵们每人都会写好一封家书:欠过谁的钱,借过谁的东西未还甚至是为未出生的孩子起好名字;

  潜艇兵有自己的味道:艇舱内部混合着机器、燃油和海水的味道。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行踪,官兵们吃饭大多数都是用水煮,很少用锅来炒菜;

  潜艇兵有自己的时间:艇舱内时钟上标注的是1到24的数字。在深海时间久了,就没有生物钟可言,只能依靠这样的钟表才能知道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

  潜艇兵有自己的特质: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下水以后,所有的仪器操作、检修和保养都是官兵自己完成。每一位潜艇兵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笔记,下水的时候都会带上以备复查。

  深海铸利刃,这把利刃不露则已,一露惊人。更多时候,看不到潜艇兵的影子,他们更像是歌中所唱:“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河知道我 我们的征途是大海

  潘书梓是该潜艇支队327艇导弹技师,海军三级军士长,参加了远航巡逻、演习演练、实弹射击、导弹试验等重大任务十多次。自从导弹运到潜水艇上到被发射的那一刻,和导弹有关的所有的工作都由他负责。

  潜水艇上的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327艇上只有潘书梓一位导弹技师。如果试验期间,导弹出现问题,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到他一个人的身上。在最后一次试射任务期间,离发射还有两分钟,武控台报警提示:发射条件不足。突然蹦出来的对话框让整个舱室的氛围骤然紧张:如果不能满足发射条件,发控软件会自动终止导弹发射。

  临危不乱,潘书梓立刻打开导弹的参数设定页面,开始逐项检查,检查到最后发现了问题:发射深度设定不符合要求。将深度修订以后,报警的对话框立刻消失,导弹成功射出,“按发射导弹的按钮是发射的最后一道工序。按下去的时候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千斤重担终于落地了。”

  潘书梓2014年调到现在单位的时候,一次新型导弹都没有打过,过来以后完全靠自学。3年的时间,16开、厚度5厘米左右的笔记本,他做了整整4本的学习笔记。潘书梓说:“专业技术必须要精。在海里航行,出现问题只能依靠自己,谁都靠不了。”

  327艇导弹技师潘书梓。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摄

  当家事和国事发生冲突,每一名军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在他们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的重心永远在祖国的一侧。

  对于潘书梓来说,现在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上哄着三岁的女儿入睡。这种幸福却不时透漏着心酸。

  “爸爸,你别走啊。”

  “爸爸不走,爸爸陪你睡觉。”

  “你没走啊?”

  “没走没走。”

  “你千万别走啊。”

  “不走,你快睡吧。”

  这是父女俩的睡前对话。潘书梓心里很清楚,女儿是被自己走怕了,“以前都是早晨7点半才醒,自从我回来上班以后,她6点就起床了。因为我6点就得走。只要提起上班她就哭。” 潘书梓提起女儿的时候,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满满深意。

  每一名军人心底都有对家人的亏欠。潘书梓哭过一次,因为女儿生病。任务需要,潘书梓和战友们一起出发到大连进行试验。就在要出海的前两天,潘书梓接到妻子的电话:女儿感冒发烧,上吐下泻,严重到一晚上把家里五条床单都吐脏,洗衣机洗都洗不过来。

  “如果有分身术的话,我立马就回来。”在艇长房间门口徘徊了好几次,他始终没有敲响艇长的房门。“那时候我当兵当了16年,我觉得我不应该敲门。不是我姿态高,我觉得在大是大非、任务面前应该保持冷静,保持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

  等妻子再打电话过来,潘书梓说自己请不了假,“我妻子就崩溃了,有希望的哭、委屈的哭和没有希望的嚎啕大哭是有区别的。”这是对潘书梓的煎熬。放下电话,这个在记者面前谈起这件事仿佛风轻云淡的男子汉再也绷不住。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潘书梓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自己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就把这个道理否定。

  “我毕竟当这么多年兵了,我有我自己的原则,有自己心里的坚持。当初当兵不是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我是有我自己的信仰的,这是支撑我走到现在最主要的。”

  当记者追问他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潘书梓说:“信仰就是报国志,一腔热血要参军。我父亲是当兵的,所以我对部队有特殊的感情。也是为了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现在继续前进。”

  有人说:不要提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你看不见的人在负重前行。

  还有人说:不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深海铸利剑,你不必知道我;山河知道我,征途是星辰大海……茫茫沧海中潜藏着无数的无名英雄,强军梦托起中国梦的路上你我同行!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