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面对面】唐嘉陵:海底数万里

央视客户端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7年07月17日 07:3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2017年6月23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96名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9”号船结束了中国大洋38航次,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靠岸。历时138天,航行18302海里,34岁的潜航员唐嘉陵,经历了从业10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远行。

  记者:这就是试验的蛟龙号,是吗?

  唐嘉陵:对,这个是咱们38航次,刚回来。

  记者:它这个功能叫什么?机械手,还是叫什么?

  唐嘉陵:这个就是我们蛟龙号配备的两台机械手之一,它是主从式机械手,它的特点就是作业范围大,操作起来非常灵活。

  记者:这个是要抓取什么?

  唐嘉陵:我们所有的取样,大部分任务都是靠机械手完成,获取海底的岩石样品,还有一些生物样品,或者是回收深海的一些我们放的一些仪器,都是靠它来完成。

  记者:等于这个夹手和那个还不太一样,这个像钳子似的?

  唐嘉陵:这个功能简单一点,它是干重活的,那个是干精确的一些操作的,这些金属它都是钛合金,一般的钢铁在海上用一次,它就会生锈,钛合金用十几年几十年。

  记者:而且坚固程度也不一样?

  唐嘉陵:而且特点是轻。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米、高3.4米、载员3人、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从2009年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已经在中国南海、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7大海区,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 深海科技成果丰硕,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样品。2017年的这次远航,标志着蛟龙号为期五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蛟龙号即将步入下一个新的阶段,业务化运行阶段。

  记者:这上面是摄像头吗,还是?

  唐嘉陵:另外上面那些黑色罩起来的,大部分是摄像头,然后用这个布罩起来,就是水下灯,就是一种水下的照明系统。

  记者:这个照明的距离,会有多大的范围?

  唐嘉陵:我们这个灯非常亮,但是在水下,因为环境因素,它能够15米左右吧。

  记者:15米可见度,等于15米之外,还是漆黑一片?

  唐嘉陵:对,基本上黑了。

  记者:这个像舱口一样的,是一个什么样概念呢?

  唐嘉陵:我们现在装的是蛟龙号的保护罩,它里面是一块,大概厚度是22公分的,一个有机玻璃,就这么厚。

  记者:是观察用的吗?

  唐嘉陵:观察用的,它是透明的。

  记者:一般的话,是谁在那个位置往外进行观察?

  唐嘉陵:最大的观察舱,是留给主驾驶的。

  记者:这是潜航员?

  唐嘉陵:潜航员。

  记者:这边呢?

  唐嘉陵:这个一般是科学家。

  记者:科学家要看的?

  唐嘉陵:两边是科学家看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让科学家通过主观察舱看看,视野好。

  记者:面积大。

  圆形的观察窗是蛟龙号的眼睛,通过它能窥见广阔而神秘的海底世界,十年来,唐嘉陵驾驶蛟龙号曾到访海底世界72次。

  记者:因为人们对深海的世界,特别陌生,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唐嘉陵:深海世界,有的地方它很荒芜,有的地方生长着千奇百怪的生物。蛟龙号坐底的时候,犹如一只外星飞船,砸入了一片生物的浪潮,那全部是生物,举目望过去,全是毛赤蟹贻贝,它们很多往采样篮里面爬。

  记者:你们反而像是外来的生物?

  唐嘉陵:我们是外来生物,比如说常见的咱们吃的海参,我们可能大家常吃的海参,在印象当中是黑色,带一点刺,但是我们在海洋里面见过的海参,种类多了,有粉红色的,十几公分长的,也有紫色的,也有白色的带刺的,非常透明,都能够看到它的内部一些构造的海参,还有我们的长尾海参,它的长度能够达到一米,光海参我们看到几十种不同的。

  记者:就是多彩而神秘的世界。

  唐嘉陵:非常多彩,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宝贵的资源。

  深海宝贵的资源,吸引着蛟龙号一次次潜入深海,进行海洋探索和开发,然而,对于唐嘉陵这样的潜航员来说,每一次下潜,都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蛟龙号作业最长时间近12小时,在此期间,潜航员只能靠吃巧克力、牛肉干充饥,不能休息,一直是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

  记者:这个舱里面的面积大概会有多小?

  唐嘉陵:我们内径是2.1米的,空间的话,其实好像听着2.1米很大,但是我们加上几十台计算机,另外再加上我们三个人,基本上跟轿车的后排座差不多,应该是非常拥挤的一个环境。你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我先示范一下怎么进舱,你面向这个梯子,顺着这个弧形,往下下就行。

  记者:好,我们到蛟龙号的驾驶舱来体验一下。

  唐嘉陵:身体尽量往前靠,因为后面有出入舱口盖,它是非常精密的一个设备。

  记者:因为舱口很小,所以我们的摄像可能就很难进入了,慢点,好。

  记者:这个舱口的面积也就仅容一个人的。

  唐嘉陵:对。

  记者:这个大小能够进到舱内,整个的空间很狭小。

  唐嘉陵:对,好,你现在基本上到舱里面来了。

  记者:这个舱里,我感觉可能也都不到,这一平米都没有吧,没有一个空间能坐吗,你们平时在这里面?

  唐嘉陵:平时像我们主驾驶坐在这个位置。

  记者:主驾驶坐在这个位置是吗?

  唐嘉陵:副驾驶一般坐左边,右边的话,科学家他通过观察窗往外看,相对主观察窗要大一些。

  记者:这是主观察窗?

  唐嘉陵:主观察窗要大一些,现在外面有保护罩,所以看不见外面。

  记者:这也是一个观察窗?

  唐嘉陵:真正在海下执行作业的时候,我们这个舱里面,后面会放满很多一些下潜的物资,我们三个人是在这儿并排坐的,我主驾驶一般是在这个位置,坐定之后,基本在这个位置,以这个姿态,一般一次任务,7到8个小时就是这个姿态,但是我们真正作业的时候,我们需要非常靠近观察窗,身体要往前靠,保持这个姿势。

  记者:但这个姿势很难受啊,这么坐上去?

  唐嘉陵:对,两三个小时。

  除了长时间地观察,潜航员还需要操控驾驶,操作机械手臂采集样品。海底有时一片寂静,有时一点响动,就可能会被放大十倍,潜航员需要对周围环境做出预判,处理突发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危险,精神需要保持高度集中。

  记者:你最长会待多久?

  唐嘉陵:最长时间是接近12个小时。

  记者:12个小时,那会出现什么样的身体状况的反应?

  唐嘉陵:最直观的,下潜完了第二天,你可能下楼梯腿会发软。

  记者:当时在舱里呢?

  唐嘉陵:这两个膝关节,会感觉非常紧、很酸、很难受。另外我们可能一次下潜,十几个小时,我们还要尽量控制自己,尽量减少上厕所。

  记者:舱里面还有卫生间吗?

  记者:没有,没有卫生间,但是我们会有一些措施,如果是确实是肚子不舒服,或者是内急,我们有一些帘子,可以制造一些小的封闭区域,帮助你解决,但是我们这个职业,尽量要减少,我们在前一天,开始在饮食上要控制,水这些摄入要减少。

  记者:在深海里面工作,很多人可能有一些幽闭恐惧症等等的,你们内心的这些心理障碍,会不会有?

  唐嘉陵:潜航员都没有这个障碍,因为我们当时选拔的时候,专门做了这个,第一关就是里面有一个单项淘汰,就是幽闭恐惧,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在一个潜艇舱段里面,没有声音,没有光,在里面待着十几个小时,他也不让你睡觉,你也不能睡觉,他还会有针对性给你一些提示,幽闭恐惧症那些,在我们团队选拔的时候,实际上就克服掉了。

  唐嘉陵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2006年9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读大四的唐嘉陵,听说国家海洋局潜航研究所要到学校招聘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从小想当军人的他便报了名。

  记者:吸引你的是什么?

  唐嘉陵:首先是它神秘,另外这肯定是国家任务,当时可能还不知道海洋事业什么的,能够为国家的事业出一份自己的力,我要去试一试。

  收到面试通知后,包括唐嘉陵在内的15位候选者,来到青岛参加选拔,经过层层考察,最终仅有两名候选者顺利通过,唐嘉陵便是其中之一。

  唐嘉陵:我当时接电话的时候,我感觉我声音有点颤抖,而且手有点,很激动,他就说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唐嘉陵,您好,您已经通过了七千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的选拔,现在您有机会成为一名学员,你愿不愿意来参加训练,当时只是说你是作为一个潜航员学员来参加训练,但是我当时被震住了,1到2秒钟,脑子里面有一点空白,非常激动,当时我回答了两个字,同意,我非常非常愿意来。

  随后,唐嘉陵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开始接受长达3年的潜航员训练,当时蛟龙号还只是个粗糙的球体,骨架还尚未安装,日常训练之外,唐嘉陵还参与到蛟龙号的组装工作中。2009年8月,蛟龙号首次下海,开始执行1000米海上试验任务,唐嘉陵迎来了挑战的第一次。

  记者:真正下到水里面实地操作的时候,内心会有忐忑吗?

  唐嘉陵:忐忑一件事,就是你所有的操作,不要因为我个人的一个操作,造成某个设备的损坏,这就是我当时心里面最担心的。

  蛟龙号1000米海试,总共完成20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1109米。实现了预定的试验目标,而作为见习潜航员,唐嘉陵下潜7次,最大深度仅有34米。

  记者:但感受呢,是完全不同的吗?

  唐嘉陵:感受完全不同,这是一次完整的下潜,蛟龙号下去了又回来了,当然这个可能在下面作业时间比较短,虽然说深度不大,但是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34米,是唐嘉陵的第一个下潜纪录,接下来的3次海试,唐嘉陵的目标就是不断刷新自己的下潜纪录,同时刷新蛟龙号的下潜纪录。是2010年7月13日,蛟龙号在3000米海试中达到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2011年7月28日,蛟龙号又在5000米海试中创下5188米的深度纪录,更在2012年6月27日,7000米海试中,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全球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几次纪录的创造,唐嘉陵都在其中。

  记者:但是当时突破7000米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什么变化吗?

  唐嘉陵:下潜到七千米这个深度,自己可能想象了非常多次了,也是演练过多少次了,真正突破的时候,我们舱里面三个人,当时特别是在7060米的时候,坐底的一瞬间,我们当时三个人相互之间用眼神,就没有拥抱,但是我们用眼神传递了个信息。

  记者:想说什么?

  唐嘉陵:突破7000米这个深度,创造了7062这个纪录,这个纪录是我们蛟龙号团队,在海上应该我们是见证者,既是参与者更是见证者,当时我们三次下潜,三次突破7000米,我们都展示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当时我们感觉到虽然说我们远离祖国大陆,但是我们背后有我们强大的祖国,只有我们强大的祖国,才能有蛟龙号这样的国之重器的出现。

  2013年4月,蛟龙号研制与海试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开始进入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5年间,唐嘉陵累计远洋出海500多天,驾驶蛟龙号执行深潜任务48次,不出海执行任务的时候,唐嘉陵的大多数训练,都是在一个注满水后深10米的水池里完成的。

  记者:但是在这个水池里面,它所有的环境和海洋里面还是有很大变化的,有一些数据会不会有一些不同?

  唐嘉陵:肯定的,这里的环境主要是训练潜航员作业能力。

  记者:作业能力?

  唐嘉陵:对,它不能够完全模拟海里面的复杂海底地形,但是我们作业训练,这里是完全满足了。

  记者:潜航员是在那先上,然后再进来,是吗?

  唐嘉陵:对,现在你看看,这有一个大型的扶梯,然后我们人员从那边上去,跟海上一样,三个人进舱。

  记者:再通过吊装设备,再放进去?

  唐嘉陵:再放到海里面,一般一次训练,我们在这边也是4到5个小时,最后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展类似于海里面的8到10个小时的训练,另外我们每次出航之前,还有科学家的下潜的体验。

  记者:科学家也要做?

  唐嘉陵:也要在这儿,让他们体验好,知道舱里面真正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蛟龙号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直接观测、直接测绘、直接取样的深海科考平台,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下潜人数达300人次以上,其中科学家占将近1/3。水下作业,潜航员一方面需要与科学家们合作,发挥蛟龙号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深海科学研究中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这对唐嘉陵来说,有时候也面临权衡和取舍。

  唐嘉陵:真正我们在水下作业的时候,不是说看着什么,我就抓什么上来,你可能动了下面的一块大的样品,会连动上面的几块东西,可能会有一个倒下来。

  记者:就像塌方一样的?

  唐嘉陵:倒下来,但是科学家非常想要这块样品,觉得这块样品特别好,它就跟周围的石头不一样。

  记者:这个风险会有多大你判断?

  唐嘉陵:99%的可能,我取了这块岩石样品,上面的石头不会掉下来,但是它有1%的可能,有可能取了这块岩石,上面这块大的会滚下来。

  记者:滚下来会怎么样?

  唐嘉陵:掉到我采样篮里面,我前面蛟龙号有1米乘1米的采样篮,它一旦掉到里面,我必须把这个采样篮抛掉之后,我才能够回到水面上。

  记者:就必须放弃掉?

  唐嘉陵:放弃掉这个采样篮,当然最严重的结果,必然会带来人、设备甚至人员的生命危及的事故。

  记者:其实你们的任务是安全下潜,安全再把科学家还有采集的生物,带回到海面上,但是事实上,你们也是和科学家是在一条船上的,如果遇到危险的话,其实大家谁也跑不掉的。

  唐嘉陵:对,所以说这也是一个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蛟龙号下潜,在水下三个人里面,潜航员是属于一号指挥员,他负责的就是保证装备和人员的安全,他是第一责任人,他必须有承担这个责任,相对应的能力。

   安全第一,是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潜航员坚守的原则。在涵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蛟龙号在5年试验性应用阶段,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下得去,上得来”,是唐嘉陵对蛟龙号的评价,尽管已经成功下潜72次,但每一次,唐嘉陵都把它当做第一次。

  唐嘉陵:海洋工作本来就不是一个让你来享受的一个工作,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考核老师,它就是大海本身,它会来考验我们,在它的面前,所有的工作都容不得一点掺假,特别是深海,更是这样。

  记者: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潜航员和蛟龙号之间,不仅仅是一个驾驶员和一个工具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可能更深层次的,是一个肩并肩的战友的关系。

  唐嘉陵:对,蛟龙号像我们身边的一个钢铁兄弟,没有蛟龙号的钢筋铁骨来支撑我们走到深海,我们也不会有潜航员。

  记者:现在已经结束了试验阶段,未来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应用化阶段了,但是对你们潜航员来讲,特别像你第一代潜航员,那么你未来的规划,你自己会怎么样来想?

  唐嘉陵:期待着我们国家万米级潜水器早日下水,个人来说,蛟龙号这个装备,我们还要发挥这个设备的能力,我们不只是去突破深度的,这个深度是有限的,我们更多的是能够为国家,甚至是为全世界国际海域的资源探索、科学研发,还有一些比如说基因资源这些,取得一些丰富的科学成果,这才是我们最后最想要实现的价值。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