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面对面】魏祥的清华来信 高分考生的成长与尊严

中国新闻(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7年07月09日 23:0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面对面):《面对面》栏目9日21:30播出:《魏祥:清华来信》,甘肃高分考生,一封意外公开的求助书;清华大学招办,一封引发关注的回应信;面对质疑,考生、母亲、清华如何回应?网络狂欢背后,高分考生有着怎样的成长与尊严?敬请关注。

  一封意外上网的求助书,一封引发巨大关注的回应信。

  记者:那这封信是怎么在网上开始流传的呢?

  魏祥:我不太清楚。

  一位甘肃高分考生母亲的艰难与尊严。

  夏瑞云:我感觉我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了,我觉得我受不了,我出来我就在兰州街头,我哭了三个多钟头。

  面对质疑,各方如何回应?

  刘震:我是觉得作为任何一方都应该去保护每一个人的隐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面对面》甘肃高分考生魏祥的成长故事。

  记者:您是魏祥的妈妈,是吧?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抱歉,打搅了。魏祥,你好。现在就是等着录取了,接下来等什么呢?

  魏祥:录取通知书。

  魏祥,甘肃省定西市第一中学学生。2017年6月26日,微信公众号“大美甘肃”发表了文章《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这篇文章是以魏祥的口吻写给清华大学的,文中魏祥讲述了自己生来重度残疾,年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的种种艰辛,今年高考他取得了648分的成绩,极有可能被清华录取,但是若无母亲在旁照顾,他无法进行大学生活。文章结尾,魏祥恳切希望清华大学能够为他们母子解决一间住处,清华大学招生工作人员在这篇文章后面留言,表示要尽一切可能帮助魏祥的同时,还通过公众号发布《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一文,迅速刷爆朋友圈,文中结尾的一句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更是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考清华的?

  魏祥:很小。

  记者:有多小?

  魏祥:具体几岁我不记得了,反正从我有记忆的时候,我感觉好像就挺希望上清华的。

  记者:为什么一下子把目标定那么高,好多人都定得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理想,恐怕之间有差异,你为什么就这个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过?

  魏祥:我真的就是当时的梦想,也从来没想过说,真的有一天能够实现,结果现在真的实现了。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魏祥自出生后就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今年的高考中,他的成绩是648分,超出了甘肃省一本分数录取线188分,而魏祥所在的定西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考生可以列入清华大学承担的一项国家任务——国家贫困专项招生计划。

  记者:第一次听到贫困专项是什么时候?

  魏祥:就是学校里老师给我们的介绍,说我们可以享受贫困专项地区的政策。

  记者:是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吗?

  魏祥:只要是户籍所在地,在定西满三年,父母有一个户籍,在定西满三年的都可以。

  2017年,清华大学计划在甘肃贫困专项招生23人,而魏祥的成绩排在这23人中的前10名,被清华录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考虑到魏祥不能独立生活,陪同魏祥一同前去的老师就向招生组老师提出,清华大学能否提供一间宿舍,供魏祥和妈妈居住,以便妈妈照顾魏祥。清华大学招生办甘肃招生组的老师,希望魏祥能写一份书面材料交给他们。

  记者:给谁呢,写完了以后?

  魏祥:写完了以后给他,然后回家之后,我就把这个申请写出来了,然后就给我妈,我妈妈第二天又回到兰州,给那个老师了。

  记者:那就是第二天你指的是几日?

  魏祥:应该是26日。

  但是6月29日,魏祥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却说他并没有致信清华大学,只是向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的老师提供了一份书面申请材料,而且网络上发出来的那篇文章也经过了修改和润色,并非他的原稿。于是,原本一片祝福和赞赏的网络舆论中,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

  记者:这封信是怎么在网上开始流传的呢?

  魏祥: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我妈拿到正式的书面材料,然后毕竟这个东西比较正式一点儿,不放心,所以就找了两个同事帮她修改一下。

  记者:你这封信的目的是很明确,就写给清华,作为内部的一个资料写出去的,还是说你当时写的时候,就有一点点希望,让它可能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多,也许社会上的帮助会更大?

  魏祥:从来没想过,当时我真的就是,当它是个申请报告写的,只是给那些学校的清华的领导老师写一封信。

  记者: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你母亲为什么要给你润色一下呢?润色的目的是给老师还是给社会?

  魏祥:就是看里面有没有一些错误,因为小的时候,比如说我的患病情况这些,我是记得不太清楚的,然后她是想看有没有这些错误。

  记者:魏祥写了一个材料,您看了以后,觉得哪儿还不是特别好,想让别人给改一下?

  夏瑞云:就是说明了一下情况,平平淡淡说明了一下情况,我觉得这是不是还不够打动人心,我就说老师学校看了,觉得这么平淡,就想到这个,我就说让同事给看一下。

  夏瑞云,魏祥的妈妈。

  记者:我理解就是您怕魏祥这种平淡的语调,不会引起清华足够的重视,不会帮助你们解决宿舍的问题,所以希望用一种,哪怕强调一点,来让他们重视一下,是这个意思吗?

  夏瑞云:也差不多,就是给孩子这个,就加了一些形容词之类的,这个过程经历这些都一模一样,再一个就是他治病的过程,他不是不太清楚吗,没写,然后我觉得是不是这些方面,就是详细地写。

  记者:为什么您想加这一段呢?

  夏瑞云:还是希望让学校重视一些。

  记者:其实所谓修改和润色过的信,您觉得和现实的艰苦,相差很多吗,还是说即便是修改润色后的信,仍然是描述了生活的原样?

  夏瑞云:就是描述了生活的原样,没一点夸大的,只是描述了一下。

  夏瑞云到底为什么想要找人帮忙修改润色儿子写的申请材料,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感觉到,虽然自出生就双腿残疾,但18岁的魏祥心态非常阳光,苦难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

  记者:你的身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好的?

  魏祥:从一出生吧,这是先天性的疾病。

  记者:当你小的时候没有意识没观念,跟小同学小朋友玩儿比不出来,当自己逐渐有了这种观念之后,自己跟人家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会给你带来什么?

  魏祥:我感觉就是实际上我从小到大遇到的,因为是同学老师都对我很好,然后他们也没一个说是嘲笑我的,所以说我实际上到现在,我还是感觉我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仅仅就是我可能没办法跑之类的,其余的方面,我感觉我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没什么特殊。

  记者:不管是同学还是你的朋友,都是把你当成一个跟他们一样的人?

  魏祥:对。

  记者:你在心里呢,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不是一样的?

  魏祥:一样呀,感觉没什么太大不同。

  年幼时,魏祥的爸爸妈妈就带着他四处求医,但经过两次手术均不见好转,雪上加霜的是,2005年,魏祥刚刚七岁时,下岗多年的爸爸身患不治之症去世,抚养魏祥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夏瑞云的身上。夏瑞云是医院的一名护士,从儿子进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开始风雨无阻地和儿子一起走在上学路上,刚开始是背着儿子上学,后来背不动了,就用自行车电动车推着儿子上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12个春秋,夏瑞云每天三次往返穿梭于通往学校、单位和家的大街小巷,早上一早起床,晚上又要等到深夜魏祥下了晚自习,再把魏祥接回家。

  记者:我在跟您儿子聊天,他虽然说身体可能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的心理是跟普通的孩子一样一样的,他好像没有觉得他的生活很辛苦,是吧?

  夏瑞云:就是。

  记者:所以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给清华写材料的时候,他也不会用一种,觉得我很辛苦的心态和笔调去写这封信?

  夏瑞云:就是这么个,他没觉得他辛苦,有些事情我也不让他知道,平时有些,我说你现在不能动,你的头和你的手都是好的,都和正常人一模一样,我说你就是腿不好,以后代步车这些都有了,就和别人一模一样了,没啥不一样的,这我给他都平时说的,但是我心里清楚,他根本不会一样的。

  记者:你看别人随着自己的成长,小学的时候需要妈妈送,到了初中,可能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自己可以去读书了,但是你自己心里面,可能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就是我即便是高中毕业,可能也还是离不开妈妈,就想到这儿的时候,你心里会?

  魏祥:就是有点儿愧疚。

  记者:还是愧疚,这是对妈妈,对自己呢?

  魏祥:对自己我倒没什么想法,因为就是现实必须面对。

  记者:你这些年到底是什么力量,因为你一个人过生活,已经很艰难了,然后再加上一个肢体有缺陷的儿子,就是难上加难的日子,一定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推着你松懈不下来,必须得往前走,这是一股什么劲儿?

  夏瑞云:我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每个妈妈都这么做吧,我就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再不照顾怎么办呢,我要是再不管,他多可怜的,你看他是残疾人,我就觉得不会让我的孩子,我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给别人少添点儿麻烦,给社会少添点儿麻烦。有时候看到我孩子的笑,我就觉得我就值了,我就说在我活着一天,我就让他的生活要有保障,让他感觉到幸福些。

  记者:你看你儿子的脸上之所以能够一直那么发自内心地笑,一定是你给他的。

  夏瑞云:我也不知道的。

  记者:他那个笑很可爱。

  夏瑞云:我也就是觉得他笑了,我就有劲了。

  记者:你高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在家读书,读高中,从小学读到高中都可以妈妈帮忙,上了大学,清华是一个那么美好的目标,真考上了,谁帮你去上学?

  魏祥:以前考虑过。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考虑的?

  魏祥:就是上高中的时候。

  记者:那这个现实问题的存在,会不会让你在报考专业的时候,报考学校的时候也犹豫?

  魏祥:当时我和我妈讨论过这个问题,结果我妈当时说让我别管这些,努力学习,这些她帮我解决。

  记者:然后妈妈说这些事情不是事情,你也就不把它当回事情了?

  魏祥:我当时想的是,不管怎么样还是,不管什么问题,到时候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记者:为什么你会有这种自信,因为你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

  魏祥:这应该不是说自信,这是我感觉就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困难,它总有办法去解决,船到桥头自然直,肯定能想办法解决的。

  记者:你在你以前的生活经验里面,有什么事是这么解决的,一开始觉得它无比困难,结果到了面前,觉得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魏祥:初中的时候,上高中,我当时就,因为我初中的时候,教室在一楼,我就考虑过以后,教室在几楼这些问题,结果就是当时真的给我分的第一个班,它的教室就比较高。

  记者:几楼?

  魏祥:三楼。

  记者:对你来说真的比登天都难,是不是?

  魏祥:我们当时真的是感觉挺没办法的,当时就找到我们学校的校长,然后说了这个情况。

  记者:谁去找的?

  魏祥:还是妈妈。

  记者:你去了吗?

  魏祥:我没去那天,当时校长立马给我调了个班,调低了。

  记者:实际上魏祥的心态非常健康,而且非常普通,他没把自己所过的这些生活,他觉得艰苦,是因为所有的艰苦,你给他挡了?

  夏瑞云:有可能。

  记者:所以我就能理解,为什么你要在这个信上,加一点儿内容,因为他写的是他感受到的生活?

  夏瑞云:就是。

  记者:那就是孩子每天上学得接,上学得送,送之前得做饭。

  夏瑞云:这些我没觉得苦,一天就这么过的,我就觉得有时候,其实我还是担心我孩子,害怕他性格上,你毕竟你说身体本身就残疾,再一个是我一个人就成了单亲了,我就害怕教育的这方面,害怕。

  记者:您怎么上心去避免去弥补呢?

  夏瑞云:我就告诉他,时不时地就告诉他,人最重要的就是脑子和手,你这两样东西都好着呢,所以你能干的事,能做到的事情,别人能做到的,你基本上就能做到了我说,你说你的腿不方便,现在代步车这么多,这个根本不成问题的,以后越来越方便,代步车越来越轻巧轻便。

  记者:当母亲的有时候就是两面派,跟孩子说的是这些,但是转过头来跟自己说的是什么?

  夏瑞云:肯定知道那些苦的,社会上正常人的,你都看见了,身体健康的那些人找工作,这么吃力的,何况是他?

  记者:其实一方面,你要给孩子足够的巨大的信心,但是转过头来就会怀疑自己,能不能给他这么大的信心?

  夏瑞云:是。

  记者:这些话你跟谁说,找谁交流,你给儿子一个最正常的生活,但是你自己的这种矛盾,这种不正常,你跟谁去说?

  夏瑞云:不说,我自己消化。

  记者:更难是这儿?

  夏瑞云:嗯,更难的就是心理上的,物质上我觉得还不是太难。

  正是基于心理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即使魏祥已经考取了高分,清华大学在甘肃的招生老师也在口头上表示录取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母子俩尤其是夏瑞云,对清华大学能否录取魏祥仍然有着担心。

  正是基于心理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所以即使魏祥已经考取了高分,清华大学在甘肃的招生老师也在口头上表示录取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母子俩尤其是夏瑞云对清华大学能否录取魏祥仍然有着担心。

  魏祥:因为当时真的是上大学之前很担心,是不是有学校因为我身体的原因之类的,不允许我。

  记者:这担心有多重?

  魏祥:多重,反正很担心。

  记者:有多担心呢?你担心我成绩很好,但是因为我身体可能他们不会收我,这种担心多大程度上影响你?

  魏祥:当时甚至已经做好准备,稍微考一些比我的分数低一些的学校。

  记者:但是你能肯定,跟你分数匹配的学校不要你,比那个学校再稍微低一点的学校就能够要你吗?

  魏祥:这个就真的,总之机会大一点儿。

  夏瑞云:我就说你现在,你说身体这么个样,以后找工作肯定人家就找那些健康的,但是我说你只有努力学习,以后学到他们学不了的东西,你才能有个出路,可能机会多一些。

  记者:转过头来对自己说什么呢?

  夏瑞云:其实他对这个学校不招收这些,他其实没有太多复杂的概念。

  记者:实际上他有了,刚才魏祥说他做好了心理准备,他的分足够高,但是匹配的学校不要他,他就得降格以求。

  夏瑞云:我这方面就特别担心,我就特别担心学校。

  记者:您担心的是什么?我的儿子学习足够优秀。

  夏瑞云:就是成绩够了以后,人家就说是身体的原因,因为那个招生的体检上要求,就说是残疾但是要生活能自理的。我觉得我孩子还是不能自理,对吧,我就特别担心,人家有这些条件,所以不要你。

  记者:实际上可能当时做妈妈的,你也有过这样的怀疑,就是我儿子到了清华的分,清华能不能要我儿子。

  夏瑞云:那肯定有的。

  记者:但是这些话你没法跟他说。

  夏瑞云:没说。

  记者:你能跟谁说?

  夏瑞云:我不说,我不和别人说,我不和别人说这些。

  记者:全都自己消化。

  夏瑞云:全都自己消化。

  正是基于这种深深的担忧,夏瑞云请同事把儿子已经写好的申请材料修改润色一下,当天晚上,同事帮忙修改完毕,夏瑞云把修改完毕的申请材料给魏祥的班主任看,但班主任说不需要这么复杂,于是第二天,6月26号中午,夏瑞云还是带着魏祥写的那份申请材料来到兰州,把材料交到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甘肃招生组一位老师的手中。就在这个时候,有同学打电话给夏瑞云,说她儿子的事情上网了。

  记者:还没递过去吧?

  夏瑞云:其实正递着呢,他不是电话来了吗,我们同学就给我打电话,当时因为我已经是在那儿了,我就没接,然后递完以后从那房子里出来,我就接电话,人家都说怎么都上了网了,我一下子就蒙了。

  记者:这个蒙是喜悦还是怕?

  夏瑞云:怕。

  记者:怕什么?

  夏瑞云:我真的不想上网说。

  发布消息的是一个名叫“大美甘肃”的微信公众号,这篇冠以《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的文章,正是夏瑞云请人润色过的情况说明。这封信浓缩了魏祥18年的生活,求医治病和学习,魏祥考出的648分的成绩也在标题上被醒目地标了出来。

  记者:那就是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班主任放上网,一种就是你求你的同事。

  夏瑞云:就是我的同事,我当时就打电话问他了,他说是他一高兴给同事。

  记者:放上网了。

  夏瑞云:也不是,就是同事之间这么传着看一下,再怎么传得远了,我也不知道了。

  记者:可能我们揣测把这份材料放上网的人,他的想法也是尊重你,觉得这种做法,做母亲的。

  夏瑞云:也问了,他就觉得他看着就觉得心里难受,他也觉得是辛苦了这娃娃,

  清华说是已经录了,他一激动就给同事。其实说我们同事之间就这么传着,就说让高兴一下,也是自己高兴一下,他也不知道怎么上网了。

  《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主要发布一些与甘肃和西北有关的故事和视频,每一篇文章或视频的阅读量,从几千到一两万不等,但《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这篇文章,非常罕见地达到100000+的阅读量。

  记者:但是就是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孩子的一些事情,包括你不希望被别人知道的一些家里面的,自己独自面对生活的一些细节,就被人知道了。

  夏瑞云:就是。

  记者:你看你们之所以能够生活一步一步得很艰难,但是走过来了,虽然主要都是你们的努力,但是缺不了别人的帮忙,是吧。

  夏瑞云:但我还是不想上网,我这个人再怎么说呢,啥事不是爱面子,我也不会描述,我真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生活,我的同学这么多年,还有都是只有我周围的知道,别的像那些同学才是从这一次网上才知道的,都打电话来说,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我那么辛苦的。

  记者:是不想接受别人同情的眼神。

  夏瑞云:就是,我不想让别人可怜我、同情我。

  记者:那么一旦在网上传播了,带来的有可能是什么呢?当时想到了吗?

  夏瑞云:别的没想,就觉得我感觉我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了,我觉得我受不了,出来我就在兰州街头哭了三个多钟头。

  记者:为什么要哭?

  夏瑞云:我就觉得我暴露在别人面前,现在我真的受不了了,别的我都还没想到有啥。

  记者:你这么多年的辛苦,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你可以很坚强地在过这样的日子,但是被别人知道了,你反而,我估计你以前可能没有这么长哭过。

  夏瑞云:就是。

  记者: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被别人知道了反而觉得自己要痛哭呢?

  夏瑞云:一下子多少年的委屈都出来了,我就觉得我这么多年这么辛苦的。

  就在夏瑞云得知魏祥的情况上网了之后,身在家中等待消息的魏祥也看到了《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这篇文章,他的同学通过QQ将这篇文章传给了他。

  记者:你看了以后心里什么感受?

  魏祥:感觉挺无语的。

  记者:怎么叫无语呢?无语是一种吃惊,还是说不喜欢,还是喜欢。

  魏祥:我和我妈就是比较平静的那种人,感觉不太喜欢自己的事情被人流传出去, 流传到网上,引起很多人关注,这样的。

  记者:你觉得你最不喜欢的,是自己的什么信息被外人知道了?

  魏祥:这倒不是信息被外人知道,就是不喜欢别人关注我的那种,太多人关注的话,最近很多媒体都找我了。

  家庭情况被意外上网打破了母子俩的平静生活,也冲淡了因为考取高分的喜悦,夏瑞华感觉,事情在朝着一个她无法想象的方向迅速发展。

  夏瑞云:我特别不想让别人暴露,知道我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原因,你说这个消息,清华才有这个意向。

  记者:你怕把它搞黄了,是不是。

  夏瑞云:对,我害怕把它搅黄了,因为只是这么说了,一下子网上全都说是我孩子被清华录取了,我就觉得我说是。

  记者:万一要录不取,我怎么办?

  夏瑞云:就是,万一要不录取,我怎么办?我就觉得特别特别地,真的担心,最主要的担心就是。

  记者:因为你们的生活是经不起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是吧。

  夏瑞云:就是,我说孩子这一次这么努力,如果要说是因为这个事情受影响了,录不上了。

  记者:你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夏瑞云:我就觉得我没办法了。

  网络的传播往往出人意料。6月26日当晚,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也收到了一位清华校友转给他的微信文章,看到文章后,刘震打电话给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的老师核实魏祥的情况,并两次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后留言,明确表示清华大学将尽一切可能帮助魏祥。

  记者:给像这种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提供一些免费的住宿,尤其是和家人一同的情况下,这是清华的分内之事,还是说是分外之事?

  刘震:我觉得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这是清华应该做的,就像我们在给魏祥同学回复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当作我们正常工作的一个环节而已。

  刘震,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把它看成一个很特殊的事件来处理的。

  刘震:是这样,因为这件事情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他的一个求助信,而且这个时候已经有比较大的阅读量了,那么第一时间我们是确认了相应的信息,同时我也做了一个回复。

  第二天,也就是6月27日,清华招生办在微信公众号清小华发出文章《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wei’xiang请你足够相信》这篇文章引起狂热转发,魏祥母子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

  记者:为什么要回应之后还附上一封,大家都认为很感人的一封信?

  刘震:第二天早上我们正常上班以后,他给我们一封求助信,我们办公室的同事

  写了一封回信,这个回信往来,既然有了求助信,我们就做一封回应信。

  记者:但是求助信并不是点对点交到你们手里,不是说我写给你的,而是写给公众的,你们把他给作为一个受者。

  刘震:但是他求助信的抬头还是写的清华大学。

  记者:所以你们就领了,认为是写给我的。

  刘震:因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我们工作的内容之一,给予我们的考生一个踏实的安心的回应,能够让他在这一段时间内很好地去准备大学后的生活。

  记者:这个信的回应是作为一种工作上的,分内的回应,还是被这个信深深打动之后作为一种情感上的?

  刘震:我觉得两方面都有,两方面都有。一方面是工作上的回应,另一方面从信的内容上来讲,你可以体会出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应。

  记者:说到这可能又引发另外一个,就是大家的一个问号,因为这个魏祥他身体的一些缺陷。

  刘震:对。

  记者:他也许并不大希望被那么多人知道,不管他得什么病,但是他身体的表现是大小便不能自理,像这种情况也许这是他的隐私,但是如果说清华大学真的是尊重他,那么应该是点对点用一种私密的方式去给他回写这封回信,而不是通过现在网络平台,一夜之间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一种身体状况,你怎么看大家的这种质疑?

  刘震:其实对于这种质疑,我们在看到公众号推送他的求助信的时候,实际上他的这种情况已经就被公开了。当时我们也觉得这个公众号是不是遵循他的本意,那么从我们来讲,我们在整个回信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他的这一封求助信一个回应而已,因为第一封信是发表在网络上面的,我觉得我作为任何一方都应该去保护每一个人的隐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就是就事论事,就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他的诉求,我们给予一个回应。

  这篇比请求信传播量更广的文章,自然也在第一时间被人转发给了事件的核心当事人——魏祥母子。

  记者:你们用这种方式看到在网上看到清华的回复,你们隔空在交流,你看到这种回复的时候心里什么感受?

  魏祥:第一个,真的是幸福蒙了,因为当时老师说我的这个分数只是很有可能能上清华,但是也没有确定,然后终于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消息,真的感觉挺开心的。

  记者:你看我们说的确定就是清华大学明确告诉你,魏祥同学对吧?而且是人对人、点对点。现在虽然说很明确是写给你的,但并不是通过信函递达的方式直接给你,而是通过网络这种方式,虽然不是绕弯子,但是也并不直接,你觉得这种方式可信吗?

  魏祥:当时第一反应听到这么高兴的消息,也没有想过验证真的还是假的,肯定是先蒙了。然后才考虑说,这是不是真的,我妈就联系了招生办的主任,确定了这个真的是真的,当时真的第一感觉是幸福。

  《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一文,开篇就恭喜魏祥即将来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并表达了对魏祥的敬意——“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但万幸的是,你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我们都尊敬和崇拜的样子”。信的最后一句,就是“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记者:那封信里面什么话,你觉得最打动你?

  夏瑞云: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记者:这句话你觉得是写给你的吧?

  夏瑞云:写给大家的吧 我觉得

  记者:人生实苦 但请你足够相信,你看了这句话心里怎么想?

  夏瑞云:我就觉得给了我希望了,特别感动。

  这封回信,以不同于录取通知书的方式,让母子二人知道,他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他们的困难也会得到解决,但是是因为这封信,有人质疑清华的炒作嫌疑。

  记者:如果说大家认可这种共鸣的话,那为什么到了后期,就是这件事情可能发展到第若干天的时候,没有顺着这个共鸣的路在走,反而出现了很多质疑你们的这种声音。哪儿出现问题了?

  刘震:这有可能就是基于这种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一种结果。

  记者:您指的什么互联网传播的结果?

  刘震: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大家看问题的视角也会变得很多元,而且这种多元的声音,也会有各个不同的场所可以发声。

  据刘震介绍,清华大学已经为魏祥母子准备好了单独居住的宿舍,些都是免费的,而相关的一些其他资助也会随着魏祥来清华报到而相继展开。

  记者:那你觉得他们的这个回复跟你写的那封邮件,你写的那封信,虽然说你无意让它在网上传播,可是这种无意中在网上的传播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有没有帮助

  魏祥:这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记者:你自己想过没有,你的这封信用内部的方式,就是内部给清华。

  魏祥:我想的话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区别,清华招我那肯定不是因为这封信,肯定是我的成绩够了,既然成绩足够的话,我应该即使不通过这个方式,我也能录取进。

  记者:魏祥是因为这封信被录取,还是说没有这封信,被大家广泛关注,他仍然会被录取?

  刘震:他是一定会被录取的。我刚才跟您说我看到这个文章以后,第一时间是确定他的相关信息,实际上他报考的是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在甘肃,我们一共投放了23个指标,实际上他在国家贫困专项之前的排名是很靠前的,所以他录取是一定会被录取,只要他填报志愿,后来我们也确认了,他填报了清华大学,所以录取这件事情不是因为,和信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的成绩,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记者:就是魏祥的特殊身体状况,不是不录取的理由,也不是录取的理由。

  刘震:对。

  记者:他录取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他足够优秀。

  刘震:他优秀,他的成绩足够。对,是这样。

  尽管录取通知书还没有拿到,但魏祥母子对前往清华读书还是充满了期待,夏瑞云已经决定向单位申请停薪留职,陪儿子去清华读书。

  魏祥:我感觉就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今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肯定有办法解决。

  这个信念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建立出来的。

  记者:你长大毕业以后,成人了想做什么?

  魏祥:想做一个科学家。一天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之类的。我现在虽然说能考进清华大学,但是能进清华不意味着我以后就业这些也轻松,对吧。

  记者:实际上你担心的是未来面对的障碍和困难。

  魏祥:首先还是感觉我妈对我付出这么多,真的不管我做出什么都没办法回报了。

  记者:魏祥觉得母亲很辛苦,因为别人可能长到一定大一定高的时候,自己上学了,可是您可能他不管多大,都得上心。当你意识到这个现实,从心底里面不得不去接受这个现实的时候,你做母亲的心里怎么想?

  夏瑞云:一想到这些我真的,我也不会描述我的心情,我就想到这个我就难受。

  记者:他现在考上了清华,他用自己的成绩做出的这些,你觉得对你是回报吗?

  夏瑞云:成绩也不是说是回报,考清华也不说是,我也不希望要回报,我只是希望他以后能找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自力更生,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毕竟要老了,还有一天要是走了,如果他不能自力更生的话,我就觉得我不会放心的。

  记者:但是他取得的这个成绩,对你以前所吃的这些苦,生活给你的这些重担,你觉得是一种什么样的补偿,这是一种补偿吗?

  夏瑞云:只有他自己以后自力更生了,我觉得才就能补偿上了。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