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恋曲1990》是彝族19岁女孩余秀跨生前最爱的歌曲。大眼睛很爱笑的她,却因一场车祸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余秀跨来自偏远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下属的西畴县。因为家庭贫困,她初中只念了一个学期便离家前往广东打工。17岁那年,她来到德清乾元,在一家文具厂工作直到发生意外。
2016年12月28日晚上9点多,余秀跨的父亲余学林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电话是余秀跨的男朋友打来的。“他说秀跨出车祸了,让我们赶紧去浙江。”挂断电话后,余学林慌了神。
家中没有余钱,甚至没有路费。余学林披上衣服,冒着严寒,半夜一两点钟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借了2万块钱。西畴县位置偏远,到昆明的路费就要1000多元,到达昆明后,余学林乘坐飞机赶到了杭州,已经是第二天晚上12点钟。
余学林匆匆赶到浙江省人民医院,面对整整两年不见的女儿,再一次见面看到的是她痛苦地躺在病床上,余学林心如刀绞。经过十几天的全力抢救,依然没能换回这位花季少女的生命。
余学林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女儿的一对肾脏和一个肝脏进行捐献。“当时,我们得知女孩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老家又远在云南,她的父亲主动提出想捐献她的器官。”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的协调员说,“后来,我们从她的堂哥那里看到了她在西湖的留影以及身穿少数民族的照片,我们想,她对浙江这片土地一定有感情,所以通过器官捐献的方式永远留在这里,也会是她的愿望。”
在余秀跨离世当天,她的一对肾脏分别移植给了两位30岁左右的尿毒症患者,肝脏移植给了一位41岁的肝硬化病人。三例移植手术都非常成功,三位病人也都已经康复出院。
遗传、移植、微创被称为当今医学界三大奇迹,而器官移植最为完整地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够一次次高质量延续的梦想。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大约有150万名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名患者需要采用器官移植的方式治疗,每年仅有1万多名患者能够进行移植。约80%需要移植器官的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器官捐献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意味着重生。余秀跨的生命转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在受赠人身上延续着。在此,让我们对美丽女孩余秀跨和她的家人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