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报业网讯 口袋虽然鼓了,但房前污水横流;光有好空气,却钱袋吃瘪——怎样才能将“绿水青水”与“金山银山”合二为一?记者采撷了江苏省一批探路典型,并邀请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寿荣进行点评,以期给各地绿色发展带来启迪。
主打“一只桃”,
传统果品串起“甜蜜的事业”
6月22日,记者来到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阳山村,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散落在青山脚下,四周环绕着大片绿意盎然的桃林,清新的空气中可以嗅出甜美的桃香。
“前些年村里有工厂,下雨天污水横流,和今天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子。”阳山村党总支书记钱惠菊说,后来村里拆了工厂,一心一意种水蜜桃。2012年前后,又通过土地整理发展“桃园经济”:将传统的桃园打造成环抱小镇的自然风景,竹篱笆、田埂花道、野趣水池等都整理成为桃园小品,民宿也应运而生……
优质的生态环境,引来大量游客。不少人品尝了阳山水蜜桃还不过瘾,索性到阳山村认养桃树,每棵桃树每年1000元,由村民帮助管理。村里建起了残疾人桃文化创业示范基地,18个残疾人雕刻桃艺品,去年销售了50多万元。村里还有个电商基地,8个大学生去年在网上卖水蜜桃、桃树苗、桃工艺品,年销售额150多万元……
记者在村里走访了解到,一般人家都有三五亩桃园,全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开设民宿、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有5万多元。村委会主任姚剑笑言,村民可以说是“在甜蜜的环境中,从事甜蜜的产业,过着甜蜜的生活”。
专家点评:“一只桃”串起了一条生态产业链,从卖桃向桃木工艺加工、桃树认养服务、电商销售延伸,集聚了农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传统农业如何成长为现代产业,阳山村的启示在于:立足生态优势,发挥“边缘效应”,小果业可以做出大产业,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规模效应和产业链集聚效益,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财富优势、幸福优势。
培育“一方草”,
“无中生有”长出摇钱树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梅林村去年获得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除了因为环境美,还因为梅林拥有独树一帜的产业——草坪种植。
2004年,梅林村引进草坪种植技术,村干部带头种了60亩草坪,两年后发展到100多亩,并成立了合作社。“我们的草坪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应用无土黄沙栽培技术,保证不破坏土壤耕作层。种植的草坪不仅用于大工程,还用在了城市园林绿化、足球场、高档小区的配套上。”梅林村副主任刘峰介绍,现在全村草坪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村里近70%的人从事这个行业,年人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草坪产业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同时也改善了梅林村的生态环境。从2013年开始,每年夏天到秋天都会有上千只白鹭迁徙至此,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专家点评:种植是土地的基本功能,但固守传统种植只能解决生计,较难实现富裕。想要在土地上“种”出财富,关键在于种什么与如何种。梅林村的成功在于:在维护土地良好生态底色的基础上,发展特种种植业,大幅提高附加值,走出了生态产业的特色化、差别化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因子引入传统农业,尊重土地、保护土地,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组织方式。
深耕“一片湖”,
让村民家门口捞金
船行江苏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时有水鸟唱于芦丛之中,野凫绕于游船之旁。溱潼镇镇长曹福荣告诉记者,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于生态保护得好,旅游发展越来越旺,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爱溱湖风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鸟,空气新鲜河水清,白鹭灰鹭喳喳叫……”这是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六旬老人徐五林自编自唱的歌。徐大妈是溱湖之滨湖南村农民,几年前成了溱湖景区的一名船娘。她笑声爽朗:“村里有40多位老人在景区当船娘。这里空气好、环境美,我们摇摇船唱唱歌正好锻炼身体,工资一个月也有一千多,心情好得很!”
26岁的湖南村小伙周小杰,在景区从事游船调度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20岁时我到苏州打工,后来溱潼发展旅游,家人就把我喊回来了。”周小杰说,原来村里穷,娶媳妇都难。这几年,湖南村在外打工的小伙陆续回村,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到景区上班,根本不愁找不到媳妇,“我就娶了个本村的!”
25岁的徐锋,4月刚在湖南村开了淘宝店,帮助不会网购的村民购物。“每个月消费大约五六万元,主要购买服装和日用品。前一阵农忙,还帮村民网购了14万元化肥。”通过销售提成及阿里巴巴和政府的奖励,徐锋每月收入过万。“因为有旅游,我们村的消费能力还是蛮强的。我这个店因为新开张,来网购的才一两百人,不过全村有5000人呢,以后生意肯定还要好。”
专家点评:生态旅游能否做大、做强、做久,做成富民产业,关键在于旅游主题的吸引力、传播力。溱湖湿地公园没有停留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上,而是“顺水而为”,充分发挥“会船争流、船娘民歌”等活色生香的旅游素材,让“静”的优质生态与“动”的优美船歌自然结合,使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得益彰。在此过程中,当地居民成为生态公园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成为生态旅游的主体,从而更多分享到了生态旅游的红利。
精修“一间房”,
“老板娘经济”越来越火
“别说今天,明后天,包括周末的房间全部被预订了。” 5月15日,面对来访的客人,宜兴湖氵父镇民宿“原舍溪上”的主人张彩英笑着说,自家老宅自2016年10月改造成民宿以来,经常客满,月净利润保持在10万元左右。
推开窗,溪水从“原舍溪上”的窗边哗哗流过。溪水另一侧,绿树成荫,不时传来鸟鸣声。张彩英的“原舍溪上”是当地篱笆驿站旅游合作社代管的成员之一。合作社牵头人黄亚云清晰地记得,10年前的湖氵父镇厂房集聚、污水横流。2007年,当地痛下决心,关停了300多家工业企业,探求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终于塑造出全国闻名的“深氧界”乡村旅游品牌。黄亚云就是当地最早开办农家乐的“老板娘”,2012年,她牵头成立了篱笆驿站旅游合作社,带领村民建设精品民宿,坚持农户自愿原则,采取“裸租、合伙、代管”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村民资产性收入的增长。“大家都做民宿,不怕抢了自家生意?”面对这一疑问,黄亚云哈哈一笑:“这里生态太好了,旅游市场大得很,‘老板娘经济’只会越来越火呀!”
专家点评:宜兴的生态竹海、天然溶洞天下闻名。旅游、养生,是全面小康时代城乡居民的休闲方式与生活追求。湖氵父镇把传统民宅改造为精致民宿,推动民宿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形式经营,实现了生态优势与生态旅游、生态养生的跨界融合,在为社会提供生态休闲和养生健康服务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找到了生态富民的新路子。由此再次证明,只要科学适度开发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加强生态旅游的组织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绿水青山”完全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