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太原6月24日电 题:最深的牵挂 最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吕梁山区看望深度贫困群众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纪实
新华社记者 霍小光
夏至时节,三晋大地充满生机和希望。6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工作,专程前往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调研。
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每到一地考察,他都要亲眼看一看身处贫困地区、生活贫困的群众情况到底怎么样了,脱贫攻坚政策是不是精准落地了,乡亲们摆脱贫困还有什么难处和要求。
这一次,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深度贫困地区。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的中巴车拐下省道,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向赵家洼村。
赵家洼村所处的吕梁山片区,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相互交织,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去年在青海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差吕梁还没有去了。那里脱贫攻坚难度很大,一定要实地看一看。
一片黄土裸露的山地旁,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建的一间间土坯房。一些村民外迁后废弃的房子已十分破旧,有的墙体开裂、屋顶塌陷。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是赵家洼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总书记走进村民刘福有家。
“来,咱们拉拉话。”习近平坐在炕沿上,招呼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
“家里的地还种得动吗?”“今年旱情严不严重?”“孩子们在外面打工能帮助你们吗?”习近平详细了解他家的情况。
刘福有两口子已年逾古稀,92岁的老母亲与他们生活在一起,5个孩子成家后都搬出了穷山沟。
“去年全家收入不到7000元。种粮收入只有500多元,大部分是种粮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刘福有说。
“对这家贫困户,下一步准备采取什么脱贫措施?像这种情况县里还有多少?”总书记问当地干部。
“他家主要是‘三保障’问题比较突出。生产生活条件差。准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这种情况全县还有115个自然村、3537人。”县委书记王志东回答。
“搬迁要花多少钱?新的住房多大面积?搬出去以后做些什么?”总书记问得特别细致。
总书记说,现在党中央对农村农民的政策都是“给予”,就是要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总书记一连走访了3户农家,详细察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询问家庭收入支出和致贫主要原因,了解脱贫计划和稳定增收的可行性。
来到村里唯一的水井旁,总书记登上用石块垒起的井台,仔细察看水位。随后,他来到农田边,蹲下,察看玉米和芸豆长势。
“因为干旱,庄稼矮小,产量很低,村民们靠天吃饭。”村支书马玉印告诉总书记。
总书记风尘仆仆到这里来,就是要看最贫困,根治最贫困。
4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伊始,就前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贫困群众。
4年多来,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不顾路途遥远,不顾穷山恶水,总书记走村入户,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刘福有家的窗户上贴着一副对联——“人人共向核心聚,户户跟随国运兴”,在这个土黄色调的村子里显得格外夺目。赵家洼村的乡亲们用这种方式诉说着脱贫奔小康的强烈愿望,表达着对党的感恩之情。
“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像赵家洼村这样“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如何才能尽快实现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调研思考这个问题。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从为所有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到在每个贫困村都派驻扶贫工作队,再到提出“5个一批”脱贫方法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
赵家洼村有一间土坯房,屋里摆放着电脑、打印机,墙上张贴着《脱贫目标任务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图》《致贫原因分析图》。
这里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借用外迁村民的房子搭建的办公室。
“扶贫工作队平时就住在这里。”负责村里干部包户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贾玉春对总书记说,只要村子不脱贫,我们绝不离开。
“驻村工作有没有困难?”总书记问。
“党中央扶贫政策对头。只要把政策落到实处,群众能感到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工作是很好开展的。”贾玉春说。
现在,全国共选派了77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我们围绕农村工作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建立村官制度,都是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举措,同时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从他们当中发现好同志、好干部,并着力加以培养,让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贾玉春向总书记报告:赵家洼村生存环境很差,下一步工作目标是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队的思路给予肯定。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全县安置计划,赵家洼村明年就将完成整体搬迁。
宋家沟新村是岢岚县规划的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傍晚时分,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考察新村建设情况。
柏油路、自来水、宽带网、有线电视……基础设施相当齐整;学校、卫生院、文化广场、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山坳里破旧的土坯房和眼前的新村庄形成鲜明对比。
村民张贵明刚刚乔迁新居。总书记到他家里来看望,老汉觉得真是喜上加喜。
“这房子盖得挺漂亮。”总书记挨屋察看。“这是卧室,里面还有卫生间,用上冲水马桶了。住得习不习惯?”总书记问。
“原来住的是山庄窝铺,吃水都困难。现在一分钱都没掏就住上了新房子,吃得好、住得好、全都好。”张贵明告诉总书记,我是老党员,共产党关心我,我与党一条路、一条心。
总书记高兴地说,生活条件改善是第一步,还要通过多种帮扶措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真正过上好日子。
离开村子时,前来送行的村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热情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对村民们说,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吕梁市兴县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里,习近平总书记同十几位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交谈。
总书记指出,要把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吕梁精神用在新时期,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88岁的老战士刘丙涛激动地说:“我们一定把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子孙知道今天的好生活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4年多来,5564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剩3年多时间,我国尚有贫困人口4335万,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关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短板的硬任务,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在阜平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一系列重要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战略部署。
实现非常目标,必下非常之功。
6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同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市县三级党委书记代表一起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总书记的话更加坚定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
——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
——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
……
一项项强有力的部署,一个个超常规的举措,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超凡能力。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总书记经常引用的这句古语,是他深厚人民情怀的真实写照。
这种朴素的情感穿越了半个世纪——
梁家河插队的岁月,使16岁的习近平深刻了解了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成为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的一个动力;在宁德地委书记任上,习近平提出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摆脱贫困》一书凝聚了他的实践探索;担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又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倾注大量心血……
这一庄严的承诺展现了使命担当——
“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郑重承诺,亦如他上任伊始的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历史的脚步一路跋山涉水,正在走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
“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