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在贵州铜仁的大山深处,几乎每一个留守家庭都有一位被孩子们称为“罢”的女性,这是当地人对祖母的称呼。这些留守的祖母们,有的才40多岁,有的已年过八旬。她们过去养大了儿女,如今又要抚育孙辈。在大园子村,我们就认识了两位这样的留守祖母。
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思南县大河坝镇大园子村村民丁朝婵都要从家里赶到酸汤小学的希望童园接两个孙子回家。
记者了解到丁朝婵有两个在上幼儿园的孙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
贵州多山多雨,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丁朝婵的家在学校对面的山顶,上山只有一条狭窄的泥土路,丁朝婵不放心两个孙子,每天上午送他们到学校,下午去把他们接回来,往返路程就要走上一个多小时,顺着农田和林地边缘曲曲折折,十分狭窄,路上要经过好几个高坎儿,脚下湿滑泥泞,但她从来没有喊过累。
大儿子修了所谓的“新房”还没彻底完工,还欠下了十万元的债款。
丁朝婵说,家里给大儿子建这栋新房已经花了30万元,其中10万元还是借款,现在房子虽然收顶,但内部还是水泥毛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去。她和孙子们还是住家里的老房。
丁朝婵每次去接两个大孙子的时候都只能趁把才一岁零两个月的孙子睡着后,反锁在家里才能出门。
今年46岁的丁朝婵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奶奶,她过去也曾跟丈夫和两个儿子一起在广东打工,现在一个人在家带孙子。去年春天她的大孙子突然鼻子流血不止,送到医院才发现是血小板减少。小的那个也是感冒了,也去住院了加上这大的两个都住院,在遵义大医院。
因为孙子的病,去年孩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从广东赶回家两趟,钱全花在了路上,一年都没有往家里交钱。最后,是丁朝婵把自己种的玉米卖了,才能交上今年的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
孩子的病情好转以后,丈夫和儿子媳妇们都回了广东,丁朝婵就开始每天接送两个孙子。
丁朝婵说,和在工厂打工相比,在家带孩子还要更辛苦一些。可是带着孩子在外面生活消费太高,大儿子的房子修完,家里还要给二儿子修房子,她也只能自己辛苦些。
和丁朝婵比起来,大园子村的另外一位留守祖母,55岁的顾信菊,日子过得还要更辛苦艰难。她家虽然离学校比较近,也很少去接送孩子,但是她现在一个人要在家带四个孙子:7岁的大孙子刚上小学,5岁的老二还在幼儿班,还有两个小的才1岁多点儿。
顾信菊的丈夫在她30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和现在的丈夫组成了新的家庭。可没想到,继女却遭遇了和她一样的命运。
儿女们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丈夫也在附近的镇上开摩托车挣钱,早出晚归。平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带着几个孙子。
顾信菊说,她是一个没有本事的妈妈。她的前夫生前是一个乡镇干部,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当时两个儿子一个刚刚小学毕业,一个还在上三年级。她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却没有能力给他们更好的出路和未来。
顾信菊家现在住的还是公公在世时给丈夫和小叔修建的旧屋,加上灶房和堂屋总共才有四间。顾信菊的二儿子结婚时没有房子,还是一直在外打工的小叔借出了自己的一间。当初,两个儿子都是十八岁就跟着村里的叔伯一起外出打工,大儿子就连结婚都没有回家来操办。
这些年儿子总说怕她操心,偶尔回家来,跟她的话也越来越少。可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儿子们,盼望着他们能多回家看看,更希望他们能够回到自己身边。
顾信菊盼着儿子们能回家来,可家里的现实情况是,如果孩子们都回来,这几间房子根本就不够住,靠在家种田也赚不到钱盖新房。顾信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对不起儿子们,只有尽力帮他们带好下一代。
在贵州山区,像丁朝婵和顾信菊这样的留守祖母每个村子都有不少。大园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仕梅告诉我们,大园子村人均只有9分土地,粮食亩产1200斤左右,毛收入1000多元。村民在家务农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到一千多元,所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供养家庭。村里302户人家,一半以上是留守家庭,另外大多是能够在县城或附近乡镇找到工作,租房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虽然在温饱上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是精神上的孤寂,生活上、经济上的一些困难却很难得到及时的抚慰和援助。
李仕梅说,这里的村民大多孩子一断奶就外出打工,等孩子快考大学了才回来。他们一生的积蓄主要用来供孩子读书和盖房子。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就带出去一起打工。这些村民晚年后回到村里,除了房子由木屋变成了砖瓦房,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他们的母亲,那些留守的祖母们,作为这些留守家庭的基石,只有在无言的思念中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