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新闻1+1):一个和孩子玩耍的视频,一个蓄意敲诈勒索的视频。让公众不敢再吃紫菜,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谣言,终将会被粉碎,但真相,如何尽早浮出水面?《新闻1+1》关注:“塑料紫菜”,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信?
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塑料紫菜,当我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您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假的?疑惑?还是相信?但当你看完网上关于“塑料紫菜”视频的时候,你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不管怎么说,这个已经被证实是造谣的视频,已经让很多人不再敢吃紫菜了,而且紫菜生产商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这舌尖上的谣言,止于哪里,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关注于此。
一、舌尖上的谣言起于哪里
【网络视频】这就是塑料袋,非常有弹性的塑料袋。
【网络视频】北京:所以说我在吃的时候,怎么总觉得嚼不碎,看到了吗?这就是紫菜,这都是废旧的黑塑料袋子所制成的。
【网络视频】广西:这个黑心商家,来,看看,我们做做实验,看看/那水来沾一沾,看到没有。
【网络视频】山东:这个举报,阿一波紫菜全是塑料袋。看见没有,全是塑料袋子。
从今年二月开始,塑料袋做成的紫菜,几乎长满了朋友圈!
一时间,家里的紫菜,到底是紫菜?还是塑料?成了一个问题。为此,有人感叹难怪自家的紫菜“嚼劲十足”,也有人因此断言“紫菜不能吃了”!
餐馆经营者 魏先生:服务员、所有顾客都在说(紫菜视频),紫菜现在很多人这一段时间就没有人吃。
三到四月份,本应是紫菜养殖商最忙碌的季节,而在今年,宁肯看着紫菜烂了,也不想去收割。
紫菜种植户 李强荣:我们(紫菜)合作社的紫菜卖不出去,那我现在家里还有18吨(没卖出去)。1吨到现在最少要亏3万,那再走下去就不知道了。
网络视频中被提及的阿一波紫菜,更是损失惨重。
阿一波食品公司副总经理 李志江:我们现在整个市场,基本上都陆续接到商超的下架通知,接到经销商的退货通知,整个确实我们是损失惨重的。
短短一周内,网络上流传关于阿一波品牌的视频就有五个。甚至公司安排三个的小组专门接听举报投诉电话,但仍无法阻止谣言几何式的扩散,最后,阿一波公司报了警!
【电话采访】阿一波食品公司副总经理 李志江:现在还没有订单,大概损失了400万,退了18个订单,比往年少了百分之四十的订单量。
要找到“塑料紫菜”的真相,首先要找到视频的拍摄者!41岁的曾某,是广西贵港的一名保洁员,今年三月,福建晋江的警方找到她时,她表示这段视频,是他和自己八岁的女儿一起自家里拍摄的,紫菜就从当地一家超市买的。
犯罪嫌疑人 曾某:我就是让小孩拿一个碗,装点水,拿一个夹子,就是女士用的那种夹子来叫小孩趴在那里搞,一边搞一边(拍摄),就是把它扯开试试看。
记者:用手拉开了之后,你在现场说了什么?
曾某:我说这黑心商家给人吃的这东西,会害死人的。
记者:当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曾某:我当时没有考虑,不知是真假,也没有去实验过,如果是真的话,真的有这种存在的话,确实是不好。但是,是真是假我确实是没有实验过,我也没有去看过。
没有验证紫菜真伪的情况下,曾某就将这段视频发到了微信群里,并一而再,再而三的传播;为此,很多人表示要去退货和索赔维权!而警方将曾某做实验剩下的半包紫菜,做鉴定发现,没有任何塑料成分,就是一包普通的紫菜!
曾某:我不知道会犯法,说实话就是这样,不懂得这个,懂得我绝对不会发这个东西,绝对不会发。
一次好奇,让她背上了“损害商品声誉罪”的罪名,并被刑事拘留,目前已经被取保候审。而同她一样,家住辽宁省辽阳市,31岁的王某,如今仍在等待法律的制裁。
王某,从事餐饮业十多年。今年4月中旬,他感觉馄饨馅里的紫菜是假的,于是他上传了自己录制的视频。
【视频片段】:你们自己看,这个紫菜的弹性,谁家紫菜会有这样的弹性,这绝对就是塑料布,而且泡这么长时间,紫菜也没有颜色,也不掉色,真正的紫菜是掉色的……
随后,他给紫菜企业的服务人员打电话维权!
犯罪嫌疑人 王某:咱俩就别讨价还价了,行,你就这么办,不行,我就该怎么弄就怎么弄,我给你讲,哥们,少10万这个事儿都没得谈,如果你等到下午,我就(要)15万了,你知道吗?
企业客服人员,虽表示企业生产的紫菜经过严格检验,没有塑料;但是迫于王某的要挟,还是按照王某的要求,向他提供的账户支付了5.3万元。
王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现已被晋江警方依法执行逮捕。
“现身说法”的谣言威力为何那么大?
一条条视频在朋友圈上疯传,不同地方的版本,但是竟然都是只用一碗清水做的实验,用这样的方法就能识别假紫菜吗?就算是加上用手拉扯,观察出“透明”和“有弹性”,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有科学依据的吗?马上来连线一位专家,答疑解惑。
【电话连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朱毅
1、作为一名食品专家,也常年从事科普工作,在您看来,水泡,手拉这样的土办法,甚至是火烧粉丝等,这些方法是检测食品真伪与否的靠谱办法吗?
在这里,我们要再次重申一下,一切使用水泡或者火烧等方法,也就是您自己在家就能做实验的方法,来检测食品真伪,都是不可靠的。那些由此贸然得出结论的视频都是不可信的。如果您今后遇到了可疑的问题,那么请专业机构给予专业解答,万万不可贸然传播。
曾经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有图有视频并不一定有真相。塑料紫菜就是例证。有的拍摄者自己就不知道真相,但是还耸人听闻的拍摄并上传,有的拍摄者目的就不纯,直接奔着敲诈勒索企业去了,这些做法的直接结果,是自己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
我们来梳理一下“塑料紫菜”谣言的特点,这也是其他各种各样在天空中飞的各种食品谣言的特点。
PPT:
以小视频方式呈现
现身说法
借助网络朋友圈传播
标题耸人听闻
以“食品安全”之名
“指名道姓”某企业
用小视频给你真相的方式,再插上网络快速传播的翅膀,标题党们也有了吸引眼球的标题,关键是,以食品安全为名,内容还看着有些科普的意义,当然这是伪科普,这些凑在一起,不得不让人难辨视频真伪,让人相信。最关键的还有人们都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我们来看一下微博上的网友,对于塑料紫菜谣言的态度。
张冰**:就因为这些造谣视频,过年单位发的紫菜都给扔了
等风**的时候:我妈就相信,我觉得朋友圈特别有毒,经常转些编造的文章!洗脑特别严重!
微**:造谣者应该严惩!
没有时光倒着走**:现在,造谣比报纸的可信度高。
第一个,有人相信,毫无疑问,否则也不会流传广泛了。
第二个,这是网络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快而且广泛,甚至可以轮番轰炸,这个微信群里有,那个朋友圈里发,想不信都难,特别是对于信息来源基本靠朋友圈的大妈们来说。
第三个,造谣者应该严惩,是不是严惩,一会来讨论。
最后一个,造谣比报纸的可信度高。这说中了传媒人的痛,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人们潜意识中的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避险心态往往占了上风。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从5个省抓获了18名犯罪嫌疑人,当然这案件还没有结束,仍在侦破之中。但塑料紫菜谣言进行到这里,虽然大家已经知道这是假的了,但真正的影响在哪里,会消除吗?
我们来连线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朱巍。
【视频连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1、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讲,类似塑料紫菜这样舌尖上的谣言,会因为辟谣或者时间流逝,负面影响会自行消失吗?
2、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紫菜这个案件中,曾某因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刑事拘留,目前已被取保候审,王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警方依法逮捕。曾经一波一波的舌尖上的谣言,这些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是因为违法成本低,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违法,如何对造谣传谣起到震慑作用?
3、在塑料紫菜视频的传播链条里,网络是其中一个重要依托,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它有没有对发布内容的审核义务?网络平台应当在这些事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
如果说紫菜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吃可不吃,所以在谣言下,不吃就行了,那么对于其他越来越多的舌尖上的谣言,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继续关注。
二、“舌尖上”的各种传说层出不穷
【试验现场】北京市东城区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直黄瓜和弯黄瓜都能看出是蓝色,如果它蓝色的话就说明这两个黄瓜它并不含有可以检出的有机磷农药这个成分。
这是昨天(7日),北京东城区食药监部门,用实验打破了一系列食品谣言,比如所谓“笔直的黄瓜都喷了农药”,等等。
而在现实生活中,“舌尖上”的各种传说可谓甚嚣尘上,说的跟真事儿一样。
(新闻回顾):刚打的蛋糕买来,这是我朋友刚给我送来,大伙看着,我咬了一口就觉得不对,全棉花套,怎么放棉花,里面全是棉花套打的。
这是上周震惊朋友圈的一段视频。网友将蛋糕里的肉松放到水里清洗,因为有白色纤维物的出现,所以她得出了以上结论。
(现场)市民:……砸他都轻了,这是棉花当肉松卖,卖这些东西都是给老人孩子吃的。
当天晚上,一些购买了蛋糕的市民直接找上门来,向店家讨要说法。在现场,店员不得不将做肉松原材料拿出来现场演示,希望能自证清白。
蛋糕店工作人员 刘小艳:没有棉花,没有棉花,就是肉松。
市民:为什么洗完了是白的呢?
肉松洗完了就是这样。
市民:那你看看,咬不碎是吧。肉松哪有这么长的纤维?
随后,当地食药局工作人员现场取样,蛋糕店也被迫关门。三天后,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具了检验报告。
青岛市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八大峡街道食药监所所长 曹全胜:检出的成分是鸡的(DNA)成分 并未检出棉花的DNA ,……未检出鸭和猪的成分。
真相终于大白天下,但是,对于无辜躺枪的店铺和商家来说,谣言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肉松供货商:连夜坐飞机过来的,出现了这个群体事件,然后我们公司肯定要负责这个事,赶快过来协调一下,感觉就像天灾一样。
5月30号下午,青岛市公安局发布公告,因扰乱公共秩序,警方对造谣的两个大妈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区分局八大峡派出所副所长 吕志刚:这两位大姨是因为刚有了微信,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也是看了今年年初浙江的视频,和浙江的视频一样,就录制了这么一个视频。
“背锅”的不只是肉松,微博里,朋友圈里,还经常出现各种强调“速转”、“千万别吃”的视频,比如这所谓的“塑料粉丝”、“塑料大米”。
网络视频 手机拍摄:这是龙口粉丝啊 品牌的双塔食品 国民丈母娘代言的……你看,能吃吗?那全是那个塑料?隐隐约约还能看见荧光粉。
塑料大米制作现场……
事实上,这些谎言极易辨识。譬如所谓的“塑料大米”,只要见过再生塑料颗粒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制造乙烯原料的过程。
塑料行业人士:电视、洗衣机外壳,都是这个做的……
实在不行,算一笔成本账,也能真假立见。比如一斤鸡肉肉松八九元,而一斤棉花要20元。而塑料,比起粉丝和大米的价格,相差更多。
塑料行业人士:大米7块、8块;塑料11块,12块钱……
如何解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信”?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舌尖上谣言的传播,离不开平日里普及科学常识的工作;那么当谣言出现时,权威的危机发布则更重要。
其实早在今年2月27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就专门辟谣:网传“塑料紫菜”视频不可信!如果把普及常识看做是持久战的话,权威的危机发布就是阻击战。如何打好阻击战,权威发布还应该有哪些内容?继续连线。
【视频连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1、 通过上述短片中所举的一些实例,鉴别他们的真伪其实不难,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相信呢?
2、在每个舌尖上的谣言里,生产厂商可以说损失惨重,无一例外。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商家选择的是忍气吞声自己咽下苦果,而不是予以还击自证清白,为什么?
3、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人在各个舌尖上的谣言里盲目相信,其实和我们的科学素养相关,足够的科学常识储备,会让这些谣言无处遁形,如何加强常识普及工作?
【结束语】
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就是因触动了食品安全这个敏感的神经,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食品安全的质量还不足够放心,未来,要让舌尖上的谣言无法起飞,需要做加法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们再次强调,由于对于食品安全的关心,类似的网络谣言越来越多,但我们期待,这样的谣言能止于我们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