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
5月21日,“盛世公主”号邮轮载着“沿海上丝绸之路,讲中国故事”的使命从意大利首都罗马启航,中途将经停阿联酋迪拜、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曼谷等11站,最终抵达中国厦门。整个航程中,将有4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游客在船上感知一系列有浓郁中国风的文化交流活动,书写“民心相通”的新佳话。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则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要造福各国人民,让一个个普通人得到实惠。“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经济合作,还需要真情交流和民心共振。只有各国民众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各种务实合作才能开展得更加顺畅。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心相通、文明交流顺畅的时期,往往是冲突和战乱能够得到有效抑制的时期。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汉代的张骞带着和平的目的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开启了陆上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千年盛况。明代的郑和七次远洋航海,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易物海外,发展贸易,写下了海上丝路“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历史篇章。
而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来,围绕增进民心相通这一目标,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开展了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互办国家年、文化年、旅游年,举办博览会、艺术节、图书影视节,积极开展智库、媒体交流对话,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人们看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扬光大,让沿线各国人民心与心的交流更加顺畅。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日前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巴基斯坦小伙子纳赛姆讲述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纳赛姆的家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曾是一个方圆数公里内找不到一所小学的小渔村。去年,中国在当地捐建的小学落成,当地儿童从此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中国还帮助当地发了电,建了公路、学校,向有志学中文的人提供了去中国深造的机会。“在别人干渴时给予的一滴水,未来将变成天长地久的友谊。” 纳赛姆感慨地说。
“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指出了民心相通的时代意义,勾勒了“一带一路”建设文明互鉴、交相辉映的美好前景。
“盛世公主”号承载着增进民心相通的重大使命启航。架起民心相通之桥、铺就心灵互通之路,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这是夯实“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的时代要义,也是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