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13-2016年,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高庙村“两委”调解纠纷事件逐年下降,由75件降至36件,其中邻里纠纷由30件降到10件,赡养纠纷、婚姻纠纷等都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节节上升,去年达到了12800元,比2015年增加了40%。
一升一降,反映出这个渝西小村的转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带来如此改变?记者近日前往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陈禄林道出其中诀窍:“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本地家风家训的精髓进行弘扬传承,引导全村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面家风家训展示墙
让身边典型展示正能量
走进高庙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一面家风家训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张贴着本村杨、奚、刘三大姓氏的家风家训,以及56位先辈先贤、成功人士、优秀党员、邻里和谐、孝老敬亲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照片。
56位先进人物里,既有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人员这样的代表,也有一手开发知名网络管理软件的高级专家,更多则是村民身边的典型——包括坚守村小40年的乡村教师杨锋、30多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婆婆的孝顺儿媳莫兰珍、义务修路多年不计报酬的86岁村民李向富等等。
陈禄林说,每次党支部举行“三会一课”时,都会组织党员重温身边典型事迹,平时也不乏村民带着小辈甚至是亲朋好友来观看学习。村民杨尚正说,让子女来看家风家训墙受教育,子女也乐于接受:“毕竟都是我们村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也要向先进看齐噻。”
70多岁的老党员刘发兴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潼南第一座水电站就建在高庙村“三块石”:“当时全村壮劳力都参加了建设。大家肩挑背驮,用3年时间硬是修好了水电站。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老一辈的好家风好传统绝不能丢。”刘发兴表示,自打村里建起家风家训展示墙,他感觉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气神又回来了。
一份村规民约
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
在党员活动室的另一面墙上,还挂有一份《村规民约》。内容总共有10条,包括“热爱祖国,学法知法,遵纪守法”“依法使用宅基地,不损害整体规划和四邻利益”“搞好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倡导移风易俗,克勤克俭,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恪守孝道、严禁侵害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各个方面。
陈禄林告诉记者,这份《村规民约》是全村人一起制定的:“去年桂林街道党工委提出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倡导用老百姓的承诺约束老百姓的行为。我们按照街道要求征集意见,结果大家积极性很高。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和修改完善,这份村规民约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
村民们普遍对这份用大白话写就的《村规民约》很“上心”。60岁的莫兰珍说,前些年,村里不乏乱搭乱建的人家,房子不是凸起一块,就是变大一圈,村里要拆还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村规民约一出来,很多人自己就拆了,为啥?乡里乡亲看着觉得丢人啦。”
村委会主任刘永生说,村“两委”还为《村规民约》配套设立了奖惩办法,不少村民自愿当起了卫生清洁员、拆违巡查员和治安巡逻员,参与基层治理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在桂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军看来,在家风家训的浸润下,高庙村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有了显著增强:“我们到村里走访调研,发现村民已习惯相互监督、相互提醒,争执和纠纷明显减少。”
一种精神风貌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长期以来传承家风家训,如春雨润泽人心,转变了高庙村村民的观念,更激发出村民干事创业竞相争先的热情。
“我以前为了点田边土角会和邻居吵架,现在想来真不好意思。还是该踏实干事,做出点成绩,才对得起那些榜样。”今年50岁的村民奚正俊,如今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带领下,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植柠檬:“说不定哪天自己也成了墙上的先进,那才给家里人和子女长脸嘛。”
陈禄林也发现,以前到年底申报贫困救助人员时,有些村民总会抢先报名占名额,现在没困难的不来了:“他们晓得该把补助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整个高庙村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
在村“两委”和广大党员带领下,全村速丰林种植面积达到2180亩,稻田养鱼180亩,山坪塘、屯水田养鱼190亩。村委会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一家种植养殖公司,全村340名村民用土地入股。目前公司已初具规模,种植21世纪香妃桃300多亩,还种有200多亩柠檬,去年入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李军告诉记者,高庙村的转变具有示范意义。如今桂林街道已在辖区内9个村和9个社区全面铺开家风建设工作,深入挖掘各村(社区)历史文化、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