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三个“一带一路”故事背后的多面性 专家建议中国要注意这几点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05月12日 12:2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有大数据显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目前已经有780多万篇相关论文、文件和报道文章。但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往往忽视那些有血有肉的“一带一路”故事,及其背后的多面性。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曾在40多个国家宣讲、对话与参会。5月10日下午,在重阳学院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系列预热讲座上,王文就分享了多个自己亲历的“一带一路”故事。

  中国需要防范“贪多嚼不烂”

  在某区域大国的双边《共建备忘录》谈判桌,王文是中方文本谈判代表之一,他介绍谈判僵局陷在具体重大项目的囊括上。对方急切借“一带一路”重大契机发展本国经济,把国内许多重大项目都往《共建备忘录》里塞,甚至还说,“中国在巴基斯坦怎么做的,也可在我国那么做”。后来,这部分谈判持续了7个小时的时间。

  王文认为,这次谈判提醒中方,不仅要为“一带一路”目前得到全球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喜悦,也要防范一些国家的过高期待以及项目合作中的“大包大揽”。前三年,“一带一路”为了更快地推进与国外的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赢得了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公开支持,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的全球影响力,进而推进中国下一轮开放势头,这是无可厚非的。

  下一步中国需要防范“贪多嚼不烂”,虽然还要努力做大项目、签大协议、寻求大国支持,但也要从小处着手,完善小细节,严防小纰漏,注重小条款。

  “一带一路”建设是互利共赢

  一年多前,王文去往波兰拜访当地非常重要的一个智库,刚一坐下,人家就说“王文先生你是今天我们这一周接待的第四个中国智库代表,我知道你肯定来谈‘一带一路’,我想问一下‘一带一路’能够给我们多少实际利益”。这个提问让王文觉得尴尬。

  王文说,“一带一路”研究与对外交往多是强调给对方带来利益,这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进程的诚意与善意。但类似的善意、诚意有时也会助长一些区域国家的傲慢和偏见。中国走出去是相互需求的结果,更多时候,中国是合作的“甲方”,不是中国无偿让利,而是双方共赢,这应是未来“一带一路”进程的重要规则。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规范

  在拉美某国,一位中国国企老总讲了一句让王文印象深刻的话:我们中国企业不害怕跟任何的欧美企业竞争,只要在公开、公平、透明的环境下竞争,我认为中国有这个能力了。但是很多时候让他们害怕的是,跟中国自己的企业竞争,经常碰到一个项目最后中标的全是中国企业,然后中国企业互相掐架,最后损失的是中国品牌和“一带一路”的品牌。

  王文说,我们需要规范行规,并把这些行规在国际场合应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一些企业以“占领市场份额”为目标蜂拥而出。现在看来,在走出去的同时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走出去”进程的行业管理与规则制订,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正在越来越变成“一带一路”的当务之急。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