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文明城市巡礼】
3月13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许多江苏张家港市民的朋友圈转发。新郎王克飞和新娘陈衍谚都是志愿者“达人”,在“同城伙伴志愿团”共同参加公益活动1096天,两人因做公益而相知相爱的故事,引发全城共鸣。普通的人,平凡的事,细微处彰显出了一座文明城市的价值追求,树起了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从抓卫生起步,到城乡一体联动,再到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养,20多年来,张家港的文明创建始终领跑全国,成为唯一获得“四连冠”的县级文明城市。
从2012年起,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开展“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并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推出《志愿者礼遇办法》。徐明是凤凰镇绿植社志愿服务团队的负责人,2015年他发起了“我与小苗共成长”倡议计划,把志愿者扦插的花苗送到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2015年,该项目获得张家港市建设银行两万元/年的资助。在12月5日的张家港“伙伴计划日”当天,徐明与伙伴爱心企业正式签约。徐明告诉记者,“有了伙伴计划,志愿服务开展得更积极更可持续了”。
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拨付科学评估,张家港找到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路径。目前,在张家港友爱港城网注册的志愿团队达909支,注册志愿者5.8万名,累计服务时长达到109万小时。从2012年至今,“志愿服务伙伴计划”推出项目400多个,社会各界资助市级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达1040多万元。
在全国首推“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均等;在全国首创覆盖城乡的“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从阅读环境、阅读设施、阅读成效等方面,将“书香城市”以量化、可考的指标形式体现出来,变模糊型推动为制度化约束;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人均面积0.41平方米,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张家港文明城市创建,指向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和城市环境“软实力”的建设。
文明创建普遍存在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从“开门见绿”到“弘扬好家风”,张家港市农村文明创建的重心,早已向农民的素养提升、新农村移风易俗转变。
在南丰镇建农村和丰埭四组退休老党员倪平华家中,记者看到了十多册“家庭家风档案”,分为红白喜事左邻右舍帮忙情况、财务类、荣誉类等,“红白喜事,不提倡随礼,最看重左邻右舍都来相帮。建立‘家庭家风档案’,是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把邻里互帮互助、孝敬老人等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倪平华说,如今“家庭家风档案”开始向全村推广。近年来,建农村正在推行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四德”积分管理考核制度,拿满分的村民将在年底获得400元左右的股份固化分红。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挂钩,村风民风不断得到提升,村民自发当起了义务调解员。
城市道路一直延伸到农村,与城里一样干净整洁,油菜花开满房前屋后;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成市、镇、村(社区)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创建让张家港的农村变成了城里人个个向往的“世外桃源”,“老大难问题”化解为特色和亮点,彰显出张家港的独特魅力。
文明创建是一道“必答题”,更是一张“惠民答卷”。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认为,文明创建的根本落脚点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要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提升城市软实力,形成城市新风尚,实现精神引领,树起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
塘桥镇何桥村的施述林老人,最爱到塘桥镇文化中心看戏。记者问起他爱看什么戏,老人如数家珍:“江苏省锡剧团、安徽黄梅戏剧院、南京越剧团的演出,我都爱看。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锡剧王子’周东亮,我都看过他们的演出。”塘桥镇政府每年在群众文化事业上的财政投入约为400万元,每年都会安排50多个场次的高水平大型惠民演出。
塘桥镇的文化惠民措施只是张家港文明创建惠民育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张家港统筹协调相关民生项目优先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数字文化馆、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崭新的乡村书场里传出了“中国最美声音”评弹,遍布城乡的24小时自助图书驿站温暖了夜色中孤单的心灵……
长期坚持不懈地惠民育民,潜移默化提升了人的素质,“好人文化”在张家港渐成风尚。目前,张家港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两人,江苏省道德模范4人,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中国好人”数量位居江苏省县级市第一。凡人善举,融合成最美的文明之花,盛开在每个港城人的心间。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