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春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城市形态风貌失控等一系列问题日渐凸显,治理“城市病”的脚步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2015年,海南三亚作为首个试点城市进行“城市双修”,成果显著。
近日,住建部印发《意见》和《通知》,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什么是“城市双修”?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一方面要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一方面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俞孔坚形象的对城市病因做了阐释,他表示,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成绩巨大,打下了城市框架,但它是“粗装修房”,“要想舒适、安全、健康,还要不断完善,这是城镇化走向深入、精品、高质量的一个阶段和延续,是对过去30年城镇化发展的一个修补。”
城乡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双修”不等于同环境整治,重点是补足城市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它不是短期的行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推进,这是对管理者治理能力的考验。
怎么修补?2015年,海南省三亚市做了很好的示范。
以织补更新和“再生态”理念为引导,三亚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推进“双修”工作。如把山、河、海融入城市建设中去,对现有的山、海、河进行修复式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把三亚建设成一个“海绵型城市”,让这座缺水的城市抗得了洪,又能像海绵一样蓄得住水;梳理问题,确定“城市双修”的范围和重点,找出生态问题突出、亟需修复的区域;细化工程举措,建立项目清单,把“城市双修”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工程,明确建设时序和完成时间,分期、分片推动工程建设;广泛动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难题,优先实施多项生态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而今,通过“双修”,三亚河现在可以看到白鹭齐飞,立面改造使解放路形象提升,被挖的山,都种满了花草树木……三亚城市变好了,环境变漂亮了。
继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之后,最近,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17年,各城市要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双修”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推进一批有实效、有影响、可示范的“城市双修”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风貌特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