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在26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之后,许多国家都存在流动性过剩,虽然货币当局已开始收紧流动性,但这将是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们应重点强调结构性改革和长期的战略调整,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这个信号至关重要。”他说。
这并非央行官员第一次强调“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周小川表示,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顺序也在发生变化,先是依赖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每种政策都会有其相应的作用,因此应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从理性角度来讲,现阶段更应该把政策组合调整为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其他政策。”他说。
他表示,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即便财政状况不佳,也仍有必要应用财政政策。未来,会有更多国家转向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他也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鼓励财政政策的使用,但由于不同国家政策空间存在差异,因此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决定政策选择。“比如,日本债务占GDP比重已经很高,而中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大。但中国是个大国,须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允许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推进结构性改革,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服务业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约束,控制其债务上限。近期,有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各不相同。一些举债过多,一些仍有空间,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他说。
他还称,货币政策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作用。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应该用于总量调节,不是用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但也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注入有利于结构性改革的特定部门。比如,英国采取了“融资换贷款计划”,中国也实施了类似政策,鼓励向“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记者 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