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治国理政新实践·宁夏篇]精准路径拔“穷根”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7年03月22日 09: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银川3月20日电 题:[治国理政新实践·宁夏篇]精准路径拔“穷根”——宁夏脱贫攻坚核心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 邹欣媛

  干部包户帮扶,施工队整修村道,电商扫码“土蜂蜜”,忙碌景象随处入眼。不唱“独角戏”,实现“整体推”;少了“等靠要”,多了“我要富”。宁夏西海固贫困村的喜人变化,让当地精准扶贫奔小康进一步提速。

  “多渠道进水” 主动帮扶出新招

  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马万武给肉牛添加饲草(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三月初春,空气清新,红色瓦房格外醒目,水泥小道入户,孩子们在修葺一新的村广场上玩耍戏闹。隆德县联财镇赵楼村74岁老支书赵效杰告诉记者,现在的村貌,跟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全是土坯房、人畜吃水都困难的情形相比,真是想也不敢想。

  随着近两年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日前赵楼村有了3家农业合作社,自来水入户,互联网进村,好事接踵而来。“原来忙活一年也难有活钱,现在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赵效杰说。

  缘何赵楼村有此巨变?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纪峥说,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将各种扶贫项目与资金打包投放,尝试“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组合出拳,精准发力。

  “打包8个部门的1700多万元资金,统一由乡镇负责投入到赵楼村。”联财镇副书记袁亚亚清晰地算起账来,扶贫办500多万,城建局90万,文化局300万,水利局100万,村民院墙砌护等500万……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梁积裕告诉记者,西海固正努力将扶贫开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等捆绑聚焦贫困乡村,仅固原市去年村均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实现整村推进与区域发展互促互进。

  “好政策要用好,贫困群众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固原市扶贫办主任陈宇青说,市、县、乡、村以及各部门形成“扶贫智囊团”,一批中青年党员干部也驻扎在贫困村帮助人们脱贫致富。

  记者走进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镇专职扶贫干部和村两委,正聚在一起讨论新一年的脱贫规划。

  “以前脑子没想法,即使有点想法还没干就打退堂鼓了。”村支书何文海说,现在村里来了“扶贫智囊团”,还有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10名党组织带头人和16名致富带头人冲在前面,带领贫困户订单种植小茴香、加入种养合作社,村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修“产业内力” 授之以渔强带动

  在宁夏西吉县吉强镇套子湾村,农户查看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辣椒(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冷凉蔬菜、土蜂养殖、乡村旅游、苦水枸杞、油用牡丹……多元富民产业正在西海固铺开,让人眼前一亮。

  在西吉县向丰家庭农场,高6米的现代化牛棚,养殖着千余头安格斯牛,牛粪通过装置加工成有机肥,既自用又外售,附近贫困户还能托管代养母牛。

  盐池县惠安堡大坝村贫困户张德礼自身残疾,妻子常年患病。在精准帮扶下,他放弃种玉米试种黄花菜:“种玉米1亩纯收入只落一二百元,3年以上的黄花1亩能挣四五千元。”

  要让迈出第一步的贫困户不退步、不走偏,少不了引导和保护。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说,黄花种植前3年收益少,全县按比例分三年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900元补贴;还鼓励他们前两年套种黑豆、黄豆,补贴滴灌改造,保产节水;去年更是推出黄花种植保险,只需每亩出资12元,就能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

  在海原县关桥乡,沿路两侧甜瓜、硒砂瓜棚并行。这个覆盖周边2.5万亩的瓜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端起了“铁饭碗”。“因为产业对路、品牌效应,我们不愁卖,一个棚能赚3000多元。”贫困户贺连明现有8个瓜棚,靠卖瓜就能养活全家。

  少了“等靠要” 奋力奔小康

  “两场酒、一场麻将、一身新衣,扶贫款就花光了!白给的不心疼,今年花明年有!”盐池县曾记畔村支书朱玉国对过去一些老百姓“等靠要”的心态记忆犹新。“扶贫的下蛋鸡吃肉了”“帮扶的羊给卖了”一度成为西海固地区越帮越穷的真实写照。

  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民鲁永胜在喂羊(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现在“干了才帮,不干不给”,精准扶贫政策让政府的一头热变成群众想要富。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比如在一些适合养羊的乡镇,我们要求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建好羊圈、羊补栏,干部验收后,才分次发放扶贫款补贴,目的就是引导群众,“扶贫不扶懒,扶贫要扶志。”

  “政府把我们从窑山深处扶贫移民搬迁到县城附近的惠安村,乡亲们现在比着发展,发展慢了会觉得脸上无光。”同心县60岁的马全华除了养牛,还坚持就近打工。记者看到,他家宽敞的客厅带着淋浴间,厨房和餐厅分区,整体橱柜、电器齐备,与城里人的生活并无两样。

  一些扶贫干部告诉记者,现在贫困户总是找我们要干这干那,我们生怕自己学习不够,每天都在研究扶贫政策,想方设法找脱贫路子。

  在贫困村采访时,有些贫困户对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扳着指头数,比如危房改造每户补贴2.2万元,苗木种植每亩补贴300元,新建牛棚每平方米补贴80元等;有些领着记者看存栏的牛羊,育好的苗木,政府补贴新建的房子;有些还希望记者给他们的“土蜂蜜”、冷凉蔬菜、高原土豆等绿色农业多做宣传。

  精准扶贫的“造血”功能,让西海固“等靠要”的少了。脱贫,脱掉的不仅仅是贫困户物质方面的匮乏,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奔小康、有想法的精神之变。(完)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