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扶贫”,认为——
助力脱贫攻坚,文化要精准深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扶贫脱贫的任务艰巨。在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当前全国正在打一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战。今年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攻坚,要发挥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要用文化涵养水土、化育环境、留心留人,构建美好家园”“要挖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地区获得实效实惠”……长期以来,从“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创新到“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效实践,“文化扶贫”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两会期间,文化如何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文化扶贫”的难点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当前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轻文化”的思想仍然存在,公共文化建设缺乏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效果差。全国政协委员、画家韩必省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2015年贫困地区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的占28.1%,没有在编人员的占30.7%,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占64.6%。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不达标的分别占33.2%和32.9%,目前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贫困县不能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部分家庭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上不了网。而且,贫困地区居民多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面向他们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依然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崔小田等透露,近年来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很丰富,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制约了部分村庄享受文化成果,比如交通受限、舞台车辆难进村、舞台车进村找不到空地搭建舞台、相关设施缺乏专门人员管理等。全国政协委员、编剧侯露曾长期在地方从事戏剧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她告诉记者,仅以大别山老区安徽六安市为例,现在仅金寨县尚有1个剧场,而且是全市仅有的1座;因种种原因,如今全六安市仅存2个国营剧团,而且后继乏人。“类似这种情况,在其他贫困地区也较为普遍,安徽阜阳、宣城这些老区、贫困地区都没有剧场,临泉县有200万人口,无一剧场;无为县150万人口,无一剧场……就这样,老百姓还是常常打着伞,在雨雪中看民间戏班的传统戏演出,他们对传统戏曲的深情让人感动,他们对文化的渴求亟待解决。解决人的贫困,仅有经济上的帮扶是不够的,还要发挥文化强‘智’扶‘志’扶‘德’的作用,让他们在精神上不贫困,才能更好地拔掉‘穷根子’。”侯露说。
攻坚克难,文化应当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韩必省认为,要建立信息对接平台,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扶贫精准化。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统计工作,通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需求,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人才、设施、资金的精准投放。针对贫困地区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推动文化产业扶贫,增强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扶贫的实效。根据贫困地区特有民族、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情况,以特色文化为引领,打造当地特有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增强贫困地区文化氛围,提供有助于公共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扩大就业,缩小贫困差距,从而有效实现脱贫。
今年1月,记者到宁夏固原采访,亲身体验了中国文联在当地开展“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的现场情况,真切感受到了文化扶贫促进当地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的作用。在此项行动中,主办方结合当地文化实际,开办了手工编织班、刺绣剪纸班、插花艺术班等,许多周边村民既学到了技能、传承了技艺,也得到了经济实惠,编织、刺绣或插花产品每件能卖到10元到30元不等。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表示,贵州当地许多人从小就会做雕刻、蜡染、银饰等手工艺,老百姓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资源利用起来,“贵州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的经济力量,也是我们的扶贫力量”。她认为,文化扶贫既为扶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也有助于文化外延的发展和文化产品、产业的打造。贵州在脱贫攻坚战中,以文化旅游为基本平台,让大量农民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从传统的“捐建”“援建”或者直接派发扶贫款,到越来越重视扶持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扶贫”正愈加精准和深入。
除了为贫困地区“种文化”,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助力“文化扶贫”,也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民盟中央的提案指出,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也是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旅游扶贫具有成本低、效果快的特点,是一种典型且高效率的“造血式”扶贫,应该加强旅游扶贫的统筹规划和“旅游+教育”的智力扶贫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委、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长期推动古村落保护,在今年两会上,他特别强调了要“开展”而不是“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他指出,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要保护农村文化传承,要确保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留住了乡愁才能留住人、才能更好地为扶贫脱贫凝聚力量。侯露则认为,各级财政应该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及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补齐老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的短板,让老区、贫困地区的群众有剧场看戏、演戏,发挥民族戏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效地盘活资源,让投入流转起来。(作者:郑荣健 张 成 何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