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习近平关心的民生实事:“老有所养”亟待突破多道瓶颈

新闻频道 来源:经济日报 2017年03月12日 08: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等小事,其实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收获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2%,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5亿,占比达16.8%。每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养老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龙芳的话道出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声。

  “老有所养”牵动人心,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再加上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养老“破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瓶颈”如何突破,也成为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居家养老:

  “养得起”还要“养得好”

  “老人倒是能自己做饭,但炒菜时候放得不是盐,是洗衣粉!”全国人大代表、宝钢集团韶光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余子权感叹地说。“像广州、珠海这样的城市,请护工一个月要七八千元,还特别难请。”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雷于蓝说。

  两位代表的话,点出了居家养老的窘境。一方面老人亟需照顾,另一方面专人护理的费用普通百姓又难以负担。考虑到我国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占比高达96%,如何降低居家养老的成本,减轻养老负担,就成了一道难题。

  保险创新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建议:“在目前已有的高龄补贴、护理补贴等基础上,结合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增加老年人健康护理费用的医保报销,解决一定比例的护理费用,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华昱集团总裁麦庆泉同样表示:“建议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民参保计划,将长期护理险作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看来,技术创新也是降低居家养老成本的一条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连接医疗、家政、餐饮等公共养老资源,共同构建养老服务互动平台。不过,现在很多智能化居家养老还停留在概念层面,配套弱、无标准、服务不落地等问题突出,需要完善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为各智能化养老机构提供可依照的标准。”

  机构养老:

  消费创新公办“兜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在雷于蓝代表看来,这有助于打破目前机构养老“冰火两重天”的窘境。“在一线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但在镇一级,空置率却相当高。要破解这一尴尬,就需要社会力量的进入。”司富春委员也表示,引入社会力量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需要品牌信誉好、产业集中度高、资源优势较好的龙头型养老服务企业,也要培育一些规模小、灵活度高、遍布街道社区的中小型养老服务机构,适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需求。”

  当前,引入社会力量的最大瓶颈是用地。不少机构积极性很高,但终因地价成本太高没法进入。北上广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地方,政府能否拿出定向土地用于养老院建设?

  麦庆泉代表告诉记者,去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支持将事业单位改制后腾出的办公用房、转型中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和产业转移后的厂房整合改造成养老机构。“希望根据这一文件,早日出台具体操作方案。首先摸清底,这些房子现状如何,位置是否便利,现在还值多少钱?这些基本都是财政投入建起来的,要先把账记好,然后移交各级民政部门。”麦庆泉代表表示,“从长远看,还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在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提前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司富春委员认为,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机构建设,也要拓展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现在供养性养老机构发展较快,但康复和护理性养老机构发展较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医养结合作为发展新兴消费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医养结合各项服务资源融合不够,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时存在医保报销难、盈利空间小等问题,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都比较低。”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有效衔接“医养结合”各项服务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引导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设立康复病房,大力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编辑:余晓玲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