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告别水上漂,渔民安家更安心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7年03月10日 20:5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调查

  3月6日下午4点多,30多岁的葛单娟像往常一样,掐好放学的点,从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东方小区的新家出来,前往镇中心小学。“以前孩子寄宿学校或亲戚家,大半年才能见一面,现在我们上岸了,他不再是留守儿童。”她说。

  2013年,国家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后,葛单娟一家告别渔船上岸买房,生活由此变了模样。

  拥有近110公里海岸线的射阳,截至去年底,已有224户渔民告别大海、长江上岸定居。3日,记者走进集聚着130户上岸渔民的黄沙港镇,探访他们的新生活。

  黄沙港中心渔港码头上停靠着的渔轮。卞小燕摄

  “满载而归”空挂船头旗上

  “抬眼望天,低头见水,唯独看不到岸。”10年前,葛单娟离开自家渔船,嫁到夫家船上。一家三代七口人,小渔船承载着全部生活。“生活仓5平方米,结婚时在床边隔层木板,就算分仓了。”她回忆说,那时候,除捕鱼、做家务、听收音机,更多时间坐在船头发呆。国家号召渔民上岸政策传来后,他们家第一批上岸。

  葛单娟户口所在地黄沙港镇洋中村有2000多名村民,其中逾半捕鱼为生。站在黄沙港中心渔港码头,70岁的杨金海脸庞黝黑,替人补渔网,动作熟练:“漂在长江上,孩子上学难,上岸看病难,最苦的是半夜涨潮,再冷也要起来捕鱼。现在年纪大了,捕不动鱼,就想上岸。”杨金海揉搓着双腿,膝关节疼痛难忍——关节炎是渔民的职业病。

  水上生活注定会遇风浪,而搏击风浪,便是拿命作赌注。采访中,不仅葛单娟、杨金海,洋中村常年在崇明岛捕鱼的吴桂海、钱国银、钱国华都有过多次落水的经历。钱国华回想起几年前,二儿子被大浪卷入江中夭折的那一幕,难掩锥心之痛。

  水中讨生活越来越难。黄沙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午后的码头笼罩在淡淡的鱼腥味中。港湾里停泊着几艘“苏射渔”,还有来自辽宁、浙江等地的渔船。渔轮上方悬着几面旗,写着“满载而归”——那是难以实现的愿景。然而,不断枯竭的渔业资源让渔民收入锐减。

  “这两年,捕到的鱼虾不及过去一半。像鳗鱼苗,以前论斤卖,一个潮水捕几千条,一年赚四五万元。现在数着条卖,小艇开过来收,8块钱一条。现在拉空网都不足为怪。有时白忙一年,还亏本!”吴桂海话音未落,在崇明岛附近江面作业的本村渔民发回消息:三条船捕了4天鳗鱼苗,共卖500元。

  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的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把生态和资源保护放在渔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农业部将全力推动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推动捕捞渔民减船转业,使长江渔民基本退捕上岸。

  渔民上岸进“村”盖小楼

  水上生活难以为继,岸上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真要上岸,渔民们却又顾虑重重。

  “南到浙江湖州,北至山东威海,西到宿迁骆马湖,东至黄海,以船为家的渔民分散于沿海、沿江和内河里,要把他们一一找到,非常困难。”洋中村副主任陆为军说,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启动后,县里派30多人外出找渔民。他曾坐小艇上渔船找人,最远一趟跑了近2000公里。为劝说渔民胡付才上岸,他五下浙江。

  “渔民普遍想上岸,可一旦上岸,没房,没地,心里不踏实。”黄沙港镇村建中心主任张祥认为,要把渔民“拉”上岸,先得给他们落脚地。

  在黄沙港镇“洋河渔村”,钱国华自建二层小楼。“140平方米,花去12万元,政府补贴3万元,自己再借一部分。渔民没宅基地,建房土地是政府拨的,每平方米40元的配套设施费也免了。”他说,热水器、电视机、洗衣机,这些过去用不到的电器,一上岸都买了。

  “新房50多平方米,铺了地板砖,顶也吊好了,太阳能、抽水马桶,连冲淋喷头都给我们装上了。”老渔民袁东成一直在内河捕鱼,收入不多。今年春节,他搬进政府为自己盖的新居。全县已有13户渔民由政府托底安置住上新房。

  “上岸后,渔民可以进县城购房,或者以成本价买政府安置房,或者在渔村自建、代建房屋。到外乡镇买房,也行!”射阳县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何汉阳介绍,县里用活政策,在中央和省财政补助每户3万元的基础上,全县投入2100万元,帮助渔民买房安居。对渔民普遍关心的买集体土地房屋暂时无法过户问题,射阳出台文件,通过增补材料对其房产进行认定。

  生活不愁才能安心生活

  走进葛单娟的新家,墙上挂着几幅十字绣,针针脚脚“绣”满她对新生活的热爱。打开旧照片,眼前的葛单娟比在渔船上时白净多了。涂着口红、化了淡妆的她,打算找一份与美容有关的工作。

  黄沙港镇村建中心工作人员陈鸿记得,自己拿着表格找钱国华签名,他难为情地说:“我不会写名字。”最后,还是他上小学的儿子代他签名。“我没上过一天学,儿子不能再吃没文化的苦。”钱国华说,上岸最大的好处是孩子念书有保障。

  岸上好谋生。吴桂海负责洋中村河道整治,每天收入80元。57岁的范广忠夫妇做手工编织,一年挣5万多元;儿子范晓华进厂当工人,收入稳定。对于转产渔民,政府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渔民上岸是重大的民生实事工程,安家只是第一步。射阳上岸渔民在子女上学、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方面,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射阳县住建局局长徐勇坦言,只有当渔民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他们才能融入岸上的社会。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