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脱贫攻坚看湖南】千年非遗活态传承 妙手匠人织出致富路

中国新闻来源:光明网 2017年02月28日 09:2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束腰带扎于后腰,双脚踩上分经杆,一手提综线,一手投飞梭……在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开发有限公司(后简称“乖幺妹土家织锦”)武陵源区生产基地内,31岁的许干文正熟练地完成上机、捡综、走线等工序,循环往复,织线成锦。

  别看手边的布锦不到半尺,这可是许干文忙活近半个月的劳动成果。“自己还算是老手儿。”许干文说,织锦程序复杂,一幅幅图案都要手工编织。

  土家织锦,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为有花的背面,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现代纺织技术的源头之一。土家织锦采用了传统的木质腰机,“挑经过纬”和“反面挖花”纯手工技艺,达到纬花自由换色和锦面图纹变化的艺术效果。2006年,土家织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2013年,“乖幺妹”土家织锦通过调研,依托张家界大旅游,重点推出了土家织锦研发、设计、生产与传承项目。

  三年多来,“乖幺妹”土家织锦打造出潜力大、市场好、有规模的品牌,形成了“创品牌、扩影响、闯市场”的创新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动扶贫”的特色路子。截至2016年底,张家界已完成乖幺妹土家织锦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龙山县等五个生产基地的布局,先后培训员工1200多人次,直接在乖幺妹生产基地上岗员工达300多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活态传承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并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比如,非遗武的陵源区生产基地已经打造成了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注重从留守妇女和贫困户中选拔员工,集中培养出一批土家织锦优秀传承人骨干。预计,在2017年底可以为1400多户贫困户分红154万元,人均增收1100多元。

  家乡织锦艺术名声斐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在基地的二楼,土家织锦后期加工职工杜娟毕业于护工类专业,曾在长沙等地做过幼儿园园医,因为从小喜欢手工艺,闲暇之余常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家乡成立了织锦公司,自己便欣然回乡。”杜娟告诉记者,前期员工们织造的图案经过自己“包装”,就成了一个个有民族特色的汽车挂件,一天差不多能做六个左右。

  随着张家界旅游的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深入,土家织锦的研究和开发很快成为了张家界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先后获得了“湖南省最具发展潜力传统技艺项目”、“张家界创业创新典型”、全国少数名族用品协会“神工百花金奖”等荣誉。目前,一系列“乖幺妹”土家织锦品牌涵盖了艺术品收藏、居家装饰、服装服饰等600多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该公司负责人汤晓燕看来,土家织锦以及后续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比如,一个福字图案,左边是土家阿哥形象,右边则是土家阿妹的形象,从手到心,又从心到手,织出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感悟。”唐晓燕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