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习近平点破区域发展思维定式 京津冀落实协同发展新布局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2月24日 14: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1+1+1=3,这是算术试题的正确解法;1+1+1>3,则是社会发展问题的正确解法。2月26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将迎来3周年。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说,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随后的8月,习近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先是1+1>2,再是1+2>3,围绕着京津冀的发展问题,习近平一边调研,一边思考。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上讲了这番话,要求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解开了行政辖区的惯性思维束缚,再次拉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帷幕。

  以核心联动,定位明确互利共赢

  明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谈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习近平3年前在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一项要求就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等重大问题,并形成具体措施。在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是对这一要求的有效落实。

  这份《规划纲要》是一场关于空间的布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市的城市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是天津市的城市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河北省的城市定位。

  这份《规划纲要》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布局——近期目标是截至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交通、生态、产业三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期目标是截至2020年,北京“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缓解,交通、生态、产业三领域联动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远期目标是截至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在一块拥有1亿多人口、大约21.6万平方公里、连续三年对全国GDP贡献率超过10%的土地上,正在打造的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这也正是京津冀的整体定位。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说,“3年来,三省市逐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正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协同发展良好开局,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以疏散为重,调整产业协调发展

  有效落实是行动的关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这是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作出的明确指示。

  人口的疏解是最直观的体现。截至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增量较2015年减少16.5万人。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迎来由升到降的拐点,较2015年下降了3%。

  产业的疏解是最重要的工程。3年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污染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动物园、大红门等商品交易市场370余家,海龙、鼎好等中关村电子商城也正逐步腾退。

  如果说有效的疏解产业是首都的“瘦身”,那么引导性新增产业则是北京的“健身”。

  自2014年以来,北京实施了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城六区79%新增产业因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未予立项,全市禁限比例也达到了55%,避免了几十万人口涌入北京。

  当下,北京正在全力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在已经制定的350项重大工程中,106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今年底,北京市市级行政机关、市属行政部门将开始逐步搬迁入驻通州城市副中心。

  北京市市长蔡奇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方向,把疏解与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在疏解功能中谋发展”。2016年,北京城市发展的成绩单也直观地印证了蔡市长所言——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逐步退场,金融、文化、科技业大步入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万亿元,增速实现6.7%。

  多领域齐发,便民利民突破区域桎梏

  收获成果是行动的目的。加强产业对接协作、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推进生态保护合作、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四项具体要求。尔后,交通、生态、产业确立为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同时,它们也是和老百姓出行、生活、就业密切相关的便民工程。

  今年底,京津冀所有公交将实现一卡通行,“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圈”不再遥远;12条“断头路”得到打通,“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格局正在构建;24条城际铁路拟开工建设,京津高铁即将实行月票制;北京新机场2019年投入使用,京津冀机场一体化运营管理正在形成……这是交通领域的率先发力,也是三地市民的出行便利。

  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3%;北京淘汰尾气高排放机动车38万辆;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实现散煤“清零”;“三北”防护林完成造林面积2.81万亩;水污染防治小组成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完成……这是生态领域的率先发力,也是三地市民的生活改善。

  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投资额为899亿元、1140亿元,较2015年实现增长20%、100%;3年来,天津引进了4865个北京、河北的项目,投资额5226.7亿元,占天津市内资使用的44%;河北也在3年里引进了北京、天津12716个项目、资金11041亿元,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分工厂落户沧州……这是产业领域的率先发力,也是三地市民的就业增长。

  除却这3个领域的率先发力,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也开始发力:北京50多家医院与天津、河北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京津冀将建100余对合作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之间将成立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和师生交流;三地民政部门签订养老合作协议……

  点破了“自家‘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京津冀三地市民开始谱写新的故事。

  作为我国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精心推进、抱团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不留下历史的遗憾,描绘出美好的明天。(文/钱景童)

编辑:李丹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