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春节见闻:巴基斯坦工地上的“中国红”

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7年02月01日 11:5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伊斯兰堡2月1日电 通讯:巴基斯坦工地上的“中国红”——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营地春节见闻

  新华社记者季伟 刘天

  大年初二一大早,记者随中国路桥巴基斯坦办事处的慰问团从伊斯兰堡出发,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路桥)喀喇昆仑公路二期(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项目主营地。

  车辆刚一抵达,营地上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迎面而来的是一双双温暖的大手和热切的新年问候。一群最该被问候的人,用最热烈的方式问候着我们。

  营地背靠一座小山。走进营地,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中国红”:红色旗帜、条幅、灯笼、春联、屋顶……连营房周围的铁皮“围墙”都是红色的。这浓浓的“中国红”照亮了工地,也映红了在这里的一颗颗中国心。

  下午,以“共建‘一带一路’、中巴友谊长存”为主题的贺新春职工文艺表演正式开始,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座无虚席。每个施工部都带来了精彩节目,舞蹈、歌曲、小品、诗朗诵、双节棍、“三句半”等十几个节目精彩纷呈、趣味十足。

  “三句半”诙谐幽默,连现场几十名似懂非懂的巴基斯坦员工都笑得前仰后合。诗朗诵《丝路》,立意高远、慷慨激昂:“现在,‘一带一路’取得的一切成果,是13亿华夏儿女共同绘就的历史画卷;现在,经济共荣创造的一切辉煌,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谱写的宏伟篇章……”《丝路》作者、24岁的王旗说:“恰逢这个时间点,内心的感受一下就迸发出来了。”

  3个多小时的文艺演出流淌着浓浓思乡情,展现着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筑路人的精神面貌。

  喀喇昆仑公路二期(赫韦利扬至塔科特段)项目位于中巴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的核心路段,是贯通巴基斯坦南北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约120公里,合同总金额约合13.15亿美元。参与这样的大项目建设,很多一线员工虽然顶着巨大压力,但积极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期待,是他们的乐观之源。

  李宁宁是一名试验工程师,也是项目上为数不多的一线女员工。她丈夫是马来西亚华人,目前在新加坡工作,两人聚少离多。由于担心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势,丈夫曾强烈反对她来巴工作。李宁宁说,“这毕竟是个海外项目,公司将来会向海外发展,这个项目做好之后,今后我就有经验去做其他项目了。”

  王旗去年大学毕业,刚来项目三个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说,自己是主动请缨来巴工作的,因为年龄还小,希望能够在海外得到锻炼,今后让自己能够独挡一面。“中巴经济走廊对我来说是个机遇,刚毕业就能走出国门,还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我感到很自豪。将来这个项目建成了,如果在电视上看到报道,我也能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参加过这个项目。”

  项目总经理胡俊泉介绍说,春节期间留守在项目上的中方人员将近900人,其中大部分人必须坚守在一线。“大家都不容易,是舍小家为大家,往小了说是为了个人,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

  当地雇员艾迪沙木·汗是项目上的安全协调员。他说,随着喀喇昆仑公路二期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当地工业发展,连接起从中国西部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交通,对两国发展都有利。

  “7个月前,当我来到项目的时候,我只知道这是个连接赫韦利扬至塔科特的公路项目而已。随着时间推移,我认识到,这个项目对于本地群众来说将是个‘游戏规则改变者’,这个项目以及整个中巴经济走廊将为当地百姓创造许多商机和就业机会。”艾迪沙木·汗说。

  胡俊泉介绍说,在项目施工中,除一些大型施工设备需要从国内或国外进口外,项目建设所需要的钢筋、水泥等必备物资已基本实现了本土化供应,这将极大推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项目的开工建设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项目已经聘用了1600多名巴籍员工,随着项目建设的全面铺开,最终将为当地民众创造15000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将对巴籍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同时,他们也和中方员工一样享受带薪年假和养老保险。”胡俊泉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