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故宫“皇家御匠”:择一事“钟”一生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01月19日 14:5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 刘春妍)猫儿在屋檐自由行走着,梅花探出墙头散发着香气。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内,一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崭露新容——经过“皇家御匠”王津千百道工序加工过后,这件文物表面的尘垢被拂去,裂纹渐渐愈合,封锁在年轮里的心脏得以复苏。

 

  四十年如一日,从16岁走进故宫文保科技部的那天起,王津就扎根到他热爱的宫廷钟表修复当中,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徒弟亓昊楠一起,让数百年前的宫廷器物重新焕彩。

 

修复钟表要做到最小干预

 

故宫钟表修复大师王津

故宫钟表修复大师王津

  故宫里收藏的钟表有着极其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由于钟表是使用器具,要不断地对其加以维护和修复,但维修故宫里的钟表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件宫廷钟表,最长要修一年,因为它是唯一的,是孤品,没有任何资料。而且它们的演艺功能都非常多,拧动发条,一些小人、动物、水法都会在齿轮作用下随之转动。大量的齿轮意味着咬合处多,很容易耗损。”王津说,民间修表可以换掉坏齿轮,但宫廷钟表没有配件可换。“如果做个新的换上,那就不是原汁原味原样了,要做到最小干预。”

 

等待被修复的宫廷钟表

等待被修复的宫廷钟表

  一年多修复最复杂西洋钟

 

  “变魔术人钟”,让王津记忆深刻。这座钟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在道光九年制造,钟内有一个变戏法的老人,手中拿着豆子、小球。运转时,钟顶小鸟不断张嘴、转身、摆动翅膀,身下圆球随之转动,三个圆盘也同时不断变色转动。

 

  “从1998年开始就打算动工修复它,但一直没敢上手。”王津说,这座钟共有1000多个零件,组装成了7套系统、5套机械联动,底盘的齿轮多得就像一个“迷宫”,“瑞士的专家看过后也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西洋钟表之一。

 

  历经一年多的潜心钻研,王津终于把这座钟修好了。拧动古老的发条,清脆的音乐响起,钟顶的鸟儿扑扇翅膀,宛如重生。

 

  老技艺在深宫里“传帮带”

 

  古钟表修复从钟表进到故宫起就有,王津师父的师父都在宫里面,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现在成为了没有断层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一辈师傅退休后,王津和他的徒弟亓昊楠成为了故宫中仅有的两位宫廷钟表修复师。

 

  “钟表修复比较枯燥,需要极大耐心,刚来时很不适应。”亓昊楠回忆,刚入行时一些载尖、补轮的姿势和力度掌握不到位,师傅就手把手地教,每天如此、不厌其烦。

 

忍受着那份安静和寂寞,亓昊楠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文物是最需要平心静气同它们沟通对话的,坐不住的人在这里待不下去。文物是死的,它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可文物也是活的,创造它们的匠人会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去。”亓昊楠认为,而对于“文物医生”来说,只能尽可能地还原它们,不能任意施加自己的点子。“古钟表修复更是一个起死回生的过程,从坏到好,从静到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修心、静心、悟心的过程。”

 

亓昊楠正在维修宫廷钟表

亓昊楠正在维修宫廷钟表

  久久为功,亓昊楠练出了一手扎实的功底和技艺。在科室干部选拔中,师傅王津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将他荐举为文保科技部副组长。

 

  “钟表室需要他这种高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未来钟表修复技艺要靠他有更好的发展。”王津说,故宫钟表还有上千件,一个人一辈子是修不完的,需要一种传承和发扬。

 

  与文物一体共同呼吸

 

  一部关于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上映后,让王津成了一名“网红”,粉丝不乏“90后”、“00后”。王津表示,打动观众的其实是文物,大家都能来关注故宫的文物,关注国家的文物修复和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让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每一个钟表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内部的结构也是不同的。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看到钟表制作师傅的工艺和用心。”王津将一旁的簧片放在手指中翻飞着。

 

  “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正如纪录片中的一段旁白,兴趣也好,使命也罢,他们已然与文物一体,共同呼吸着,择一事,“钟”一生。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