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网络媒体走转改】黄河特大桥上的“钢轨医生”:伴着别人的梦乡 寒夜里上路“探伤”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01月17日 15:1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亮)临近春节,凌晨的天气格外寒冷,京沪高铁济南黄河特大桥上,济南西工务段的探伤工们两两一组,抬着上百斤重的探伤仪,爬上100多级的大桥阶梯。从凌晨零点半四点半,一天中最冷的时段,他们要完成既定的钢轨和焊缝探伤任务。

 

一年365天,济南铁路局济南西工务段探伤工长季风运和同事们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节奏被称作高铁“钢轨医生”的探伤工。待夜间高铁停运后,他们要开始对磨损了一天的钢轨进行“体检”。

 

焊缝探伤作业

焊缝探伤作业

  “高铁轨道受到疲劳期的影响,会产生内伤。我们的工作就像B超室的医生,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对钢轨内部‘病害’进行‘扫描’,如果有异常,仪器触摸屏就会形成一个个波形图,并发出‘嘀嘀’的声音,以此来诊断钢轨伤损的位置。白天高铁运行密度大,只能凌晨上路。”45岁的工长季风运是路局首席技师,已有25年的探伤生涯,伤损“确诊”率高达99%以上,被工友们誉为“神探”。

 

德州东站至济南西站、京济、济沪联络线和济南动车所间的300多公里线路、167组道岔、6980处焊缝钢轨,由季风运和同事们负责,每月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黄河特大桥这类重点设备,春运需要加密探伤。

  

季风运带领徒弟在黄河桥进行探伤作业

季风运带领徒弟在黄河桥进行探伤作业

  如同医生害怕对病人误诊,探伤最怕误判。全长5143.4米的济南黄河大桥是京沪高铁的重点难点工程之一,共有144个桥墩,由70多万个螺栓连接而成。桥上风沙大、昼夜温差大,为了保证探伤数据的准确,零下12℃的天气,探伤工人坚持不戴手套作业,手都冻得失去知觉。

 

  日复一日,推着小车在钢轨上行走,探伤工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但他们的行走速度甚至不及普通人,不到6公里要走三四个小时,因为走快了就可能漏掉伤损,留下隐患。一旦发现疑似伤损,还要反复探测,探一个焊缝一蹲就是20多分钟,一晚上下来腰酸腿麻,都没法正常走路。

 

  “干了20多年,我觉得这份工作责任太大,米粒大的伤如果错过,就可能断轨,后果不堪设想”,季风运说,钢轨探伤完全是靠超声波的回波判定,9个通道4种声音相互干扰,其“确诊”的难度甚至超过中医的号脉和西医的B超诊断。

 

  按照规定,不同类型的焊接探伤周期不尽相同,为了积累原始资料,季风运每天都要将检查过的焊缝全部列表,标明焊接类型、探伤周期、探伤时间、执机人、是否发现问题等,下班后再分门别类制成电子台帐。6980处焊缝资料,若打印出来堪比一本厚厚的教科书。

 

只要线路上发现伤损,季风运都去审核,分辨波形并做好记录。对于重伤伤损更换下的钢轨,他还组织对断轨进行解剖、拍照或录像,同时将铁科院组织鉴定分析的技术资料全部搜集完善,制作成PPT,形成大数据库,既方便职工学习,又能将其与6980处焊缝资料进行综合比对。他带领班组技术尖子创新的轨腰侧面扫查法,被评为“全局党内优质品牌”,通过这种方式,曾发现3处用传统方法容易漏掉的钢轨重伤。

 

仔细记录数据

仔细记录数据

  47岁的副工长任宇忠同季风运一样,是25年的“老探伤”,他回忆两人工作之初,从泰安到德州,100米一个焊缝,一步步地走着作业,走到哪住到哪任宇忠直言现在条件好多了,但还是落下了一身的毛病。

 

  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正是探伤工们最忙碌的时刻,每天昼夜颠倒的工作节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季风运欣慰地表示,近几年,工区的年轻人才迅速成长。工区35名探伤工,平均年龄不到27岁,一半是90后,80%以上是大学生。

 

  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张娴是工区唯一的女探伤工,去年工作分配时报名来到探伤工区。正常新职探伤工原本6个月才能考出一级探伤工资格,在师傅的引领下,张娴一个月就取得了资格证,成为同批新职工里的佼佼者。

 

  李世林、李志锋等年轻职工,都毕业于专业院校,在短短的一两年工作时间里,成长为业务骨干。

 

  “绝不让一处伤损漏探。”高铁飞驰、平安运行,一年一度的春运背后,离不开的,是这些探伤工人们默默无闻、日复一日的坚守。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